1898年,薩爾瓦多·菲拉格慕出生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地區的小鎮博尼圖(Bonito),他在家中的十四個孩子里排行第十一。薩爾瓦多家很窮,所以他在八九歲的時候就輟學了,在鎮上的鞋匠作坊當學徒,掙點小錢貼補家用。當時在意大利南部,鞋匠這個職業身份卑微,相當于我們所說的“下九流”,盡管人人都要穿鞋,鞋匠卻備受鄙視。小薩爾瓦多卻不服氣,決心在鞋匠行里折騰出點名堂來。菲拉格慕的品牌資料里甚至記載,九歲的小薩爾瓦多就“立志創制出結合美觀和實用的完美鞋子”。
他心里怎么想的沒人知道,事實上他的確非常努力地工作,十三歲時就可以承攬定制皮鞋的任務,成功做出了自己生平第一雙量身定制的女鞋。另一個關于小薩爾瓦多受刺激的故事是,他因為沒有白色的鞋子,不能去參加教堂里的圣餐儀式。小薩爾瓦多為此傷心不已,從此發奮圖強。1914年,十六歲的小薩爾瓦多漂洋過海來到美國,和他的兄弟姐妹們一起開了家修補皮鞋的店,算是就此踏上了創業的道路。
走運的是,在上世紀二十年代,他們所在的美國加州,正趕上電影業蓬勃發展的黃金年代。薩爾瓦多?菲拉格慕顯露了過人的商業嗅覺,他不滿足于做普通的鞋子,而是努力成為各大電影公司的道具用鞋供應商。薩爾瓦多按照片方要求定制了很多款式獨特的道具鞋,從西部牛仔騎馬穿的靴子,到羅馬或埃及式的涼鞋無所不包,漸漸在電影圈中打開了市場。1923年,薩爾瓦多干脆把鞋店搬到了好萊塢,開了家“好萊塢鞋店”(HollywoodBootshop),專為當紅的電影明星設計鞋子。他的顧客里包括瓊·克勞馥、瑪麗·碧克馥、波拉·尼格麗、葛洛麗亞·斯旺森等人,還有很多大導演也“欽點”薩爾瓦多為他們的電影定制鞋子,比如塞西爾·B·戴米爾導演的《十誡》(1924)和《萬王之王》(1927)、拉烏爾?沃爾什導演的《巴格達之盜》(1924)等影片,都成為經典之作。眼見生意日益紅火,但菲拉格慕并未滿足,他繼續尋找制造永遠合腳的鞋的秘訣,甚至為此跑到加州大學修讀人體解剖學,研究腳掌結構,他懂得了身體的重量如何對腳掌造成壓力,于是設計出加入鐵片的鞋子以加強在拱位處的支撐力。他甚至學習化學工程和數學,發掘護理皮膚及使用不同材料的新方法。
在好萊塢積累了豐富的人脈資源后,薩爾瓦多又把目光重新投向意大利國內,畢竟那里才是他的家鄉。薩爾瓦多看到,意大利手工業雖然有優勢,但還缺乏視野更廣、品位更高的能工巧匠,他相信高檔定制皮鞋未來一定大有賺頭,于是決定回到佛羅倫薩發展,把小鞋店變成大鞋廠。他招聘了超過六十名工匠,專門為客人量身定制手工皮鞋,這個規模在當時不僅能夠滿足意大利的市場需求,更大量的產品是出口給美國的老客戶們。1928年,薩爾瓦多正式用自己的名字給品牌命名,在佛羅倫薩開出了第一家“菲拉格慕”牌手工皮鞋專賣店。
不幸的是,1929年華爾街股票市場崩潰,經濟危機席卷美國,波及全球。菲拉格慕皮鞋出口美國的數量銳減,導致資金鏈斷裂。1933年,菲拉格慕被迫宣布破產。
女人都想要夢露的高跟鞋
商業擴張夢想遭遇挫折,薩爾瓦多陷入了事業低谷,他把鞋廠規模縮小,勉力支撐的同時,嘗試新的設計路線。1939年二戰爆發,傳統的制鞋原材料皮革成了緊俏的戰略物資,薩爾瓦多開始試驗新材料:他用編染的椰葉纖維和賽璐玢(一種透明的再生纖維)來制造鞋面,用水松木制作松糕鞋底和凹陷型的鞋跟,因為原本用來在鞋的拱位安放的鐵片也很難找,木質鞋底成為經濟適用的選擇。薩爾瓦多再用金色的玻璃鑲嵌上去,讓這些看起來“不值錢”的材料煥發出奪目的光彩。薩爾瓦多還大膽使用鮮艷的配色和前衛的設計款式,收獲了很好的市場反響。
這個時期菲拉格慕最經典的鞋款,是“透明玻璃鞋”——這雙鞋采用了菲拉格慕標志性的凹陷鞋跟,輔以金色的羊皮裝飾,鞋面用透明的尼龍線縫合。1947年,有“時裝界的奧斯卡”之稱的NaimanMarcusAward大獎授予菲拉格慕的透明玻璃鞋,他成為第一個獲得該獎項的制鞋師。
1948年,菲拉格慕又推出了更加大膽、性感的極細高跟鞋,再度引領時尚潮流。菲拉格慕別出心裁的設計和精工細作的手工藝,重新讓好萊塢的電影明星們瘋狂。一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菲拉格慕的手工制鞋工廠都保持著每天制作三百五十雙鞋的高產量,當紅女星葛麗泰·嘉寶、索菲亞·羅蘭、奧黛麗·赫本、伊娃·貝隆等人都對菲拉格慕趨之若鶩。據說葛麗泰·嘉寶曾經一次就訂購了七十雙菲拉格慕的鞋。美國和歐洲的名流們蜂擁到意大利佛羅倫薩,不為看風景,也不為搞浪漫,為的是到菲拉格慕的費羅尼·斯皮尼古堡買鞋,這一度成為佛羅倫薩城中盛景。
如果要說更加家喻戶曉的明星主顧,必須提到傾倒眾生的瑪麗蓮·夢露:她在《七年之癢》里那個著名的“壓裙子”造型,長留在幾代影迷心中。要知道在當時,男人們都為夢露的性感身材而神魂顛倒,女人們則不無嫉妒地記住了夢露腳上那雙鑲著18K金的超細高跟鞋——這雙鞋就出自薩爾瓦多·菲拉格慕之手。借助夢露的爆棚人氣,訂單雪片般向菲拉格慕飛來。在當時的美國上流社會,菲拉格慕定制的鞋子成為社交名媛出席宴會的標準配置,因為人人都想和銀幕上的瑪麗蓮·夢露一樣迷人。
精準苛刻的手工制鞋工藝
菲拉格慕的鞋子之所以舒適耐穿,與其精細的手工制作工藝分不開。薩爾瓦多是個固執的掌門人,他一直拒絕使用機器制鞋。盡管隨著機械工業的飛速發展,大部分鞋廠都開始引入機械化生產線,能夠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薩爾瓦多堅持認為,最合腳的鞋子一定是手工做出來的。在菲拉格慕定制一雙鞋的體驗可謂獨特,工匠先為客人量腳掌尺碼,然后會用一塊木磚來印刻鞋模,再根據鞋模來剪裁皮革、手工縫制。
薩爾瓦多不斷改進鞋履的舒適度,在1957年出版的自傳《夢想的鞋匠》中,他寫道:“當人站立時,重量落在從足弓部分延伸下來的直線上。由此我設計出一種能夠支撐足弓的新型鞋,讓腳像倒掛的鐘擺。”這本自傳出版時,薩爾瓦多已經擁有超過兩萬種鞋款設計,并注冊了三百五十個專利權。他設計的很多鞋款都堪稱經典,比如酒桶形鞋跟、陡峭楔跟等等,還包括如今人們司空見慣的芭蕾舞平底鞋,都在幾十年前就由菲拉格慕推向市場。
1951年,薩爾瓦多·菲拉格慕的第一場時裝秀成功舉辦,菲拉格慕品牌從此開始跨界發展,由單一的制鞋業邁入時裝領域。1960年,傳奇鞋匠薩爾瓦多·菲拉格慕逝世,他的妻子曼達(Wanda)和六個子女接管了菲拉格慕集團產業,并逐步加速擴展規模和涉足更多新的市場領域。菲拉格慕家族的理想是“裝飾男女、從頭到腳”,經過近百年發展,這一理想已經基本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