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存款追平去年全年數據,全省銀行總資產高達10萬億
陳志龍
[ 經濟下行區間,許多企業投資更趨謹慎,導致信貸資金沉淀轉化為存款,“授信不用”、“提前還款”、“資金躺在賬上睡大覺”的現象增多 ]
“今年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緊張,是因為大家都在放杠桿,拿錢去博更多的利潤。其實從銀行柜面看,存款并不荒,下半年躺在家里也能完成任務。”一家銀行分管存款的負責人談到今年的存款形勢時喜不自禁,連說“一身輕松”。
他的話得到了官方的確認。江蘇一家大型國有銀行行長對記者證實:截至6月末,江蘇銀行業存款余額87711億元,半年新增9570億。至7月底新增存款更已過萬億,與去年全年數據持平。
多家大銀行稱,往年一家銀行“一年增500億就了不起了”,今年半年就超過了1000億,他們“自己都嚇懵了。
最新數據顯示,江蘇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規模已達105510億元;各項負債余額102481億元。
多位專家認為,占全國金融總量1/10的江蘇,其金融數據是洞察中國金融的一面棱鏡。江蘇巨量資金“滯留”銀行的背后,凸現出中國財富注水和資產價格虛高的現狀,以及消費者投資無門的焦灼。而如何引導好天量銀行存款,發揮對支持實體經濟、引導投資和拉動內需的積極作用,考驗著貨幣政策當局。
企業資金“冬眠”
公開資料顯示,作為中國金融體量第二大省的江蘇,銀行業流動性總體寬裕。
截至6月末,江蘇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87711億元,比年初增加9570億元,增量列全國第一,增幅12.3%。其中,儲蓄和對公存款雙雙放量激增,個人存款凈增加近4000億元,同比多增143億元。
江蘇一家大銀行資金計劃部負責人認為,今年增量存款有三個主要來源。
一是居民收入水平的穩定增長提供的儲源。上半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68元,同比增長9%。由于投資渠道狹窄、股市低迷不振、理財產品受限,居民手持現金無處棲身,只好放在銀行。數據顯示,上半年,銀行業個人存款增加了4000億元左右。
二是企業貸款轉化為存款比重較大。上半年江蘇銀行業發放貸款超過4000億,但在經濟下行區間,許多企業投資更趨謹慎,導致信貸資金沉淀轉化為存款,“授信不用”、“提前還款”、“資金躺在賬上睡大覺”的現象增多。
蘇南某市報告顯示,上半年,該市企事業單位的保證金存款凈增加1617億元。由于企業在手項目不多,許多企業主動還款,蘇南一農商行上半年有220多名客戶主動還貸款;一大型國有銀行上半年小微企業貸款的提款率僅60%,而提前還款戶數和金額分別為24戶、16.03億元,同比增加10戶、9億元。
此外,今年銀行間財政存款增幅較大,上半年全省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368.8億元,同比增長13.2%,為銀行提供了充足的存款。
資金生意“歇業”
“不差錢”也使資金市場供需關系發生了明顯變化。過去每到月底、季末等關鍵時點,銀行都要嚴防死守,大打“存款保衛戰”。為填滿考核任務的缺口,銀行甚至不惜血本,以千分之三到五的“吐血價”買最后一天的存款。但今年年中,許多做資金生意的投資公司卻無單可做了。
南京新街口一家投資公司多年來為銀行攬存款,手上有不少資金大戶。過去市場主要在南京,一到月底敲敲鍵盤,往幾家固定關系的銀行調來調去,“容易得很”。
但今年形勢發生了逆轉。該公司負責人說,這幾個月生意明顯差了。“大戶們開始還打電話問,這兩個月問都不問了。”
如今這些公司只好幫一些外地銀行拉存款,比如浙江、安徽的城商行、農商行等。“但手續有點煩,錢也賺不了多少。”上述人士稱,“往年的6月底,一天能賺千分之五左右,現在能有千分之二就很好了。”
投資市場火爆
然而,存款的激增也導致了明顯的“籠中虎”現象:普通消費品總體過剩,投資品市場則火熱異常。
蘇南一家大型國有銀行行長告訴記者,上半年全市幾大銀行的實物黃金(1361.60,0.70, 0.05%)銷售量超過10噸,過去消費者按克買,現在則一買幾公斤,“過去幾年也賣不出這么多。”
相比黃金越跌越買,在避險心理驅使下,房子則是越漲越買。今年以來,南京、蘇州等中心城市的房子量價齊升,許多樓盤一出來就是“日光盤”,南京有的月份甚至成交過萬套。
在房地產熱銷的同時,商業銀行的房地產貸款也放量井噴。上半年,江蘇銀行業新增房地產貸款1650億元,同比多增1065億元,是同期其他貸款多增額的5.12倍;該省大型銀行房地產新增貸款占其全部新增貸款的比重達63.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7.2個百分點。
而房地產和建筑業也成為江蘇上半年財政增收的主要來源。
數據顯示,上半年全省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557億元,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3386億元,增長16.7%。房地產對稅收的貢獻率持續上升,上半年房地產及相關行業的稅收收入達到837.9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3.7%,拉動整個地方稅收入增長5.2個百分點,對地方稅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9.5%。此外,建筑行業的入庫收入達到420億,同比增長27%。
江蘇相關部門已經預警,一些地方的大型城市綜合體、商業地產項目在三四線城市簡單復制擴張,計劃開業量遠遠超過了市場承載能力,供求失衡風險值得關注。
多位專家認為,貨幣投放與經濟增長應維持合理比例,目前全國M2與GDP之比史無前例地達到2:1,凸現出財富注水和資產價格虛高的現狀,以及消費者投資無門的焦灼。而巨額資金被攔在銀行的防洪堤里,資本市場長期低迷只會增加銀行防洪大壩的風險。如何引導好天量銀行存款,發揮支持實體經濟、引導投資和拉動內需的積極作用,考驗著貨幣政策當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