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找到對中國鮮花網的投訴并不是一件難事。
在中國質量萬里行的網站上,只要輸入鮮花二字,有近三分之二的投訴與中國鮮花網有關。這些投訴可以濃縮成幾個關鍵詞:無法退款、機器人(51.390, -1.84, -3.46%)客服、快遞延誤、惡意加價、實物嚴重不符等。
類似的投訴在新浪微博上也有很多,而且措辭更為激烈。有消費者追問,為什么這樣的一家網站還一直存在?
實際上,在進行多方求證后,《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始終未能找到該網站背后的負責人,而記者咨詢的所有業內人士均表示,幾乎沒人知道這個網站背后的老板到底是誰。
奇葩的經歷
“我已經不想把我的錢要回來了。”張云(化名)說起奇葩的經歷,讓他無心再去較真。
2014年情人節當天,上海市靜安區的張云從中國鮮花網上訂了380元的花想送給愛人,在按照要求付款后,鮮花遲遲未到。此后他多次致電客服要求退款,結果都是機器人自動回復,稱前面的咨詢人數在排隊。“每次前面都說是有100人或者90人排隊。”張云說。
為了聯系到中國鮮花網,張云想到了去新浪微博尋找中國鮮花網的賬號,按照張云的設想,號稱是全國最大的鮮花網站,應該會有一個官方微博的認證號,結果卻令張云哭笑不得。
一方面,不斷地有人@中國鮮花網要求給說法,另一方面,他找到的中國鮮花網新浪微博的賬號沒有認證,除了一個QQ群稱是中國鮮花網情人節售后管理群號的微博外,其余都是轉發內容,其中不乏一些低俗圖片。
張云加入那個群后,先跟對方確認了是不是中國鮮花網的客服,在得到了明確答復,并且搜到訂單后,客服稱要張云等待退款,張云以為事情就此能夠得到解決,但是,讓張云大失所望的是,不僅錢沒退,而且中國鮮花網的客服再也沒有理過他。
其實,并不只張云有這個待遇。其他消費者也在群里要求客服給出回應,得到的結果都是,客服讓稍等,然后就沒了蹤影。
張云說,有部分消費者的投訴確實得到了處理,他看到有人說退款成功了,但更多的人跟他一樣,在跟客服打了個照面之后,就再沒有任何聯系。
在拉鋸了近一個星期后,張云退出QQ群,不再試圖把錢要回來。張云說他看到媒體報道稱,有人到北京市工商局舉報申訴,最終把錢要了回來,但這種方式在張云看來,費時費力。
“不是說不在乎錢,但是要付出的時間成本大于你購買的成本,就只能當吃個虧算了。”張云說。
聯系不上的鮮花網
張云的做法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態度,但也有人堅持不懈,夏勇(化名)就是其中之一。每隔幾天,他就會給中國鮮花網客服打電話,然后就是不斷地號召朋友轉發他投訴中國鮮花網的內容。
夏勇和張云相識于中國鮮花網的售后管理群,他在中國鮮花網上消費過420元,錢和花一樣沒了蹤跡,夏勇并不是維權勇士,他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他這么做的理由是想看看這家網站到底有多奇葩。
實際上,中國鮮花網不止奇葩,還很神秘。
此前曾有媒體報道稱,中國鮮花網在網頁上留的地址是無效的。經過查訪,證實所謂的注冊公司地址和名稱除了列在北京市工商局網頁上的資料,在現實中并沒有對接。
北京市工商局并沒有對記者做出進一步的解釋。隨后,《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找到了上海市楊浦區一家曾經參與中國鮮花網線下配送網絡的花店,該花店店主楊師傅稱,從沒有見過該網站的人員前來洽談事宜,只是先在電話推銷,然后在網上用QQ聯系過,后來試著運行了一個月,就不再合作了。
楊師傅不愿多談那段經歷,稱跟他們打交道是一場“噩夢”,“打款特別不及時。”楊師傅告訴記者。
在無法得到中國鮮花網回應后,記者向鮮花速遞行業的多位業內人士進行求證,得到的回復是,業內知道這家網站的存在,但從來沒有見過這家網站的負責人。
“行業里面交流非常多,但從未見過這家網站的負責人。”一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名業內人士的商業模式跟中國鮮花網類似,都是基于和線下的鮮花店合作,進行消費者在線訂購,鮮花店在線下配送,然后進行收入分成。
另一名云南省昆明市的鮮花貿易商告訴記者,該網號稱有6000家線下加盟連鎖店,這么大的規模,在業內應該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但事實上,業內幾乎沒人知道這個網站背后的老板到底是誰。
盡管對這家網站背后的實際負責人不清楚,但多位業內人士也對記者強調,該網站的宣傳很不靠譜。
一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拋開所謂“全球最大的鮮花速遞購物商城”不談,擁有全國6000多家連鎖鮮花加盟店的說法,純屬編造。“全國目前連鎖加盟能力做到最大的不過1000家,這些數據行業里面的人都知道。”
“自己監督自己”
在請數位從事鮮花電商的貿易人士進行分析后,多位人士認為給這家網站定性為騙子網站并不合適,“還是想做事的,但是錢用得不對。”在天貓上從事鮮花速遞的人士告訴記者。
該人士對記者分析,從目前來看,這家鮮花電商主要的投入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建站,一個是花錢參與百度競價排名,保持在搜索上的絕對地位,而忽視了在后端的服務和供應鏈上的投入。
而在從事鮮花速遞行業的人士看來,基于鮮花商品本身的特殊性,從事鮮花貿易最重要的環節就在后端的服務和供應鏈上,中國鮮花網只重視前端忽視后端的模式,不僅陳舊而且是本末倒置,同時基于中國鮮花網是和線下花店進行合作的O2O模式,這種模式目前在業內還處于摸索階段,對于后端投入需要更大,要求更高。
種種跡象顯示,中國鮮花網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中國鮮花網被業內所知,主要是因為連續的七夕節以及情人節遭遇大量的投訴,造成這種集中投訴的原因是情人節和七夕節期間的量突增,對于每一家鮮花電商來說都是挑戰,而中國鮮花網薄弱的后端最終導致了惡果的產生。
另外,第三方監管的缺位,也使得中國鮮花網在后端服務意識不強。上述人士稱,中國鮮花網的平臺是自建的,同時它的基礎支撐是百度競價排名,以及搜狗等所謂的搜索引擎驅動模式,也就得不到有效的監督。“在天貓,或者其他第三方平臺上,有第三方作為監管體系,中國鮮花網是自己監督自己。”上述人士表示。
事實是,中國鮮花網并沒有很好地監督自己,相反則是更多地遮掩和狡辯。
面對七夕節大量投訴,中國鮮花網發表了一篇新聞稿來應對,在該文中,中國鮮花網稱七夕的需求量大希望消費者理解,并一再引用此前受到權威媒體報道的經歷來強調自身的實力和信譽。
記者查找了所謂的媒體報道,發現并沒有任何資料顯示他們接受過相關媒體的采訪,而所謂接受新浪等媒體的采訪,其實是廣告。
農業部的數據顯示,圍繞鮮花的貿易潛在市場超千億元。而在如此巨大的市場中,鮮花網絡速遞尚處于受眾認知的階段,中國鮮花網則選擇用業內人士看來最投機、最簡單的方式達到了獲得消費者認知的目的。
打開百度搜索,只要輸入鮮花,中國鮮花網穩穩占據第一的位置。這也使得中國鮮花網吸引了更多像張云這樣尋求初次體驗的消費者,而這也正是業內人士所擔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