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呂文 “沒想到現在的假網站這么猖狂,不但讓我的潛在客戶受到了損失,還讓我無辜背了黑鍋,真是防不勝防啊。”19日,濟南嘉宏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夏波向經濟導報記者訴苦,語氣中透著氣憤和無奈。 就在此前4天,山東省商務廳發布了省內首份電子商務網絡購物和營銷便利性調研報告。調研顯示,企業經營者反映最多的問題是商品圖片信息被盜用等電子商務環境問題。導報記者調查發現,借助“釣魚網站”進行詐騙的現象確實有愈演愈烈之勢。
“躺著中槍”
提起這次“躺著中槍”的經歷,夏波至今仍氣不打一處來。 夏波多年來一直經營日用副食品的批發。最近,他接到濱州一名女客戶打來的電話,質問“為什么打了款卻不發貨”,這讓他一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經過進一步溝通他才明白,原來這名客戶是在一個所謂的“濟南嘉宏商貿有限公司”網站上,看中了一款肉松餅干。在打通了網站上的聯系人“夏先生”的手機之后,她按提示將7000元錢打入了對方提供的賬戶。但左等右等,還不見貨物到來,再打對方電話卻沒人接。隨后,她又通過其他渠道找到了夏波公司的辦公電話,經過一番對證才發現自己上了當。 “我是在百度上搜索到濟南嘉宏商貿有限公司的網站的,這還能有錯?”這名女客戶頗為不解地說,“不過,那位‘夏先生’的口音是南方口音,而他所稱的公司地址在濟南,這個疑點我當時應該引起足夠重視才對。” “從開業到現在,我們公司一直沒有自己的網站,怎么會發生這種事?”夏波也很疑惑。但經過上網查閱,他發現確實有人冒用他公司的名稱開起了網站,所售產品也基本一致,不禁驚出一身冷汗。他擔心再發生這樣的事情,便到附近派出所報了案。 為驗證事情真偽,導報記者在百度上搜索“濟南嘉宏商貿有限公司”,發現其從第一條開始竟然連續占據了好幾個頁面。網站上,從公司介紹、產品展廳到新聞資訊、聯系方式、資質證書,可謂一應俱全。導報記者注意到,在“新聞資訊”欄目里,以所謂的公司名義發布的“放假通知”占了好幾條,實際上這樣的所謂“新聞”很容易編造,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再點開“資質證書”欄目,顯示的則是“還沒有上傳資質證書”,其合法性更加令人生疑。 導報記者隨后多次撥打網站上聯系人“夏先生”的手機,發現其一直處于關機狀態;多次撥打網站上一個400開頭的電話,也一直顯示“電話忙”。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夏波公司的地址在濟南市華能路19號,但網站上顯示的公司地址卻是濼源大街66號。經查證,后者地址單位實為濟南索菲特銀座大飯店,根本不存在所謂的“濟南嘉宏商貿有限公司”。 另據夏波報案的濟南市工業南路志遠派出所警官稱,這一案件涉嫌侵權和欺詐,目前正在偵辦中。
“漏洞”待補
事實上,這只是電子商務市場亂象的冰山一角。來自中國反釣魚網站聯盟的統計數字顯示,僅在今年3月份,該聯盟就處理了釣魚網站1411個;截至2014年3月份,聯盟累計認定并處理釣魚網站171614個。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的一項中國網民網絡信息安全狀況調查報告則顯示,有九成多的網民遇到過網絡釣魚,其中一成多蒙受了經濟損失。 采訪中,不止一名知情人士向導報記者透露,由于監管缺位,如今許多網站的開設只需要花幾千元錢,有的根本沒有相關資質;網管對于客戶的資質審查也存在許多漏洞,甚至“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客觀上都給釣魚網站的不法行為開了“綠燈”。 “由于網絡購物具有隱蔽性和開放性的特點,許多消費者在面對釣魚網站侵害時表現得不知所措,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不法者的囂張氣焰。”山東邦源律師事務所知名律師李新振表示,在遭受釣魚網站不法侵害時,一定要第一時間報案,警察可以通過調查不法者的銀行賬戶等技術手段,獲得不少對破案有用的信息。受害者還可以通過律師向網絡運營商及管理部門發聲明,要求其關閉非法網站。 李新振同時提示,消費者網購一要留意商家信譽,選擇合法的網站和商家,正規網站都應標注網上銷售的經營許可證號,還應當有備案號和ICP證書號。此外,網上交易務必使用第三方支付平臺,若實在無法使用第三方支付平臺付款,最好選擇貨到付款。 值得一提的是,在山東省商務廳發布的電子商務網絡購物和營銷便利性調研報告中,消費者和經營者均強烈希望政府在電子商務領域能更好地起到規范監督作用。為此,山東省商務廳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就明確提出,推進電子商務地方性立法,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建立健全多部門聯動防范機制,嚴厲打擊網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侵犯知識產權、傳銷詐騙等行為,推進電子商務規范有序發展。另據了解,我國首部有關電子商務行業監管的立法已列入全國人大財經委、法工委的立法日程,目前正在起草階段,出臺后將對規范電子商務亂象產生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