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北京商報》的報道一石激起千層浪。其報道稱:浙江金華市工商局對轄區內的黃金珠寶飾品進行抽檢,60%的抽檢樣品不合格;其中,知名珠寶品牌周大福、中國黃金等在列。適逢黃金消費淡季,該信息再次將“中國大媽“的注意力吸引到了黃金產品的質量問題上來。
昨日晚間,周大福華南區品牌部對此回應:“關于今天《北京商報》以‘周大福再登質量黑榜’為題,刊發‘浙江金華市工商局’對轄區內的黃金珠寶飾品店進行抽檢的檢測結果的編輯文章,其中提及周大福連同幾家珠寶品牌產品被抽檢時因未有一并提供‘保養指南’而被指‘存在無警示標識問題’,文章指的所謂‘不合格’根本與產品質量無關。”對此,廣東珠寶檢測部門多位人士認為:就算沒有提供保養指南,也屬于“標識不合格”問題,并沒有周大福自己聲明的那么輕描淡寫。
周大福:各地品牌標識要求有差異
“各個地區在品牌標識方面的要求有一定的差異,” 周大福中國內地區品牌總監王彬對本報記者說:“內地也與香港有一定的差別。”
檢測機構:60%不合格率非常罕見
廣東省金銀檢測中心的楊燕主任告訴記者:“報道中的金華工商局采取什么手段、聘用什么機構做了這次檢測,對于檢測的結果非常重要。我們中心近三年的檢測中,黃金首飾的不合格率非常低,遠低于百分之一;黃金珠寶加總起來的不合格率,也非常低。出現60%的不合格率,實在是一個很罕見的數字。”
廣東省黃金協會的一家知名會員企業的老板曾先生抱怨說:“99.2%的金冒充99.5%的金,差了0.3%,一條項鏈10克,總價是3000元,我為了區區0.3%(折合9元),去摻假、毀品牌,我不累呀?”
番禺一家大型知名珠寶企業的董事梁先生告訴記者:“標識不合格是因為這個行內‘土豪’居多,大家沒文化,還不知道怎么標注才合乎標準。成色如果不足,有可能是現有的技術水平限制了首飾小部分區域的成色達標可能性。”
消費者:珠寶產品成色有異應據實相告
廣州越秀區曾阿姨酷愛黃金投資,對于此次事件,她認為:“不是不允許珠寶產品成色有差異,而是要據實相告。明明鏈接處黃金成色不足三個九,卻偏偏要對顧客說100%千足金,顧客追問,也‘臉不紅心不跳’,這樣就有欺騙消費者的嫌疑了。不管什么品牌,誠信最重要。”
業內反映:廣東平臺或步滬后塵
對于影響,招商銀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表示,國際板的推出實際上是對海外金價定價權的爭奪。“目前內地金價更多的是追隨國際金價,內地機構根據海外的報價來決定自己的買賣價格,而不會對海外金價產生影響。未來的國際板業務隨著黃金巨頭的加入,將會是一個跟國際接軌的市場,因此對國際金價將產生影響,但預計短期的影響比較小。”
此外,對于上海黃金國際板的長線發展,多數業內人士持有肯定態度。世界黃金協會遠東區董事告訴記者:“去年我國超越印度,成為全球最大的黃金進口國,2013年黃金需求增長逾三分之一,達到1065.8噸的紀錄高位,應該擁有更多的話語權。當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的時候,上海黃金交易所國際交易平臺和主要交易平臺可能最終合并。那將成為全球非常重要的一家交易所,上海將真正成為僅次于紐約和倫敦的三大國際黃金交易中心之一。”
而廣東省黃金協會會長鄭健華則認為:“國際化將是內地黃金行業發展的一個趨勢。上海國際板只是一個開始,其他地區的相關平臺、企業也將逐步效仿。廣東省也是人民幣‘跨境結算’的重要地區,且比鄰香港,國際化地緣優勢明顯;目前廣東省業內也在尋找黃金行業國際化運作的創新點,爭取盡快步上海后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