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債券收益率持續上漲,對開發性金融機構與政策性銀行帶來的業務沖擊,不亞于商業銀行。”一家銀行機構人士直言。
對國家開發銀行(下稱國開行)而言,隨著今年以來10年期國開債收益率一度突破5%,如何在負債端融資成本上漲背景下確保業務發展中實現保本微利,儼然是不小的挑戰。從去年1月起,隨著金融市場流動性收緊,10年期國開債收益率持續上漲,近期則突破5%。
事實上,這種業務挑戰也發生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與進出口銀行兩大政策性銀行身上。
不同于商業銀行通過吸收存款投放貸款,這三家銀行主要依賴發行債券、吸收同業存款、央行短期資金拆借尋求融資,因此資本市場債券融資利率持續上漲,對它們綜合融資成本提升的沖擊較大。
加之這三家銀行還承擔支持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棚戶區改造、企業走出去、糧棉油收儲等政策目標,相應項目貸款利率普遍低于商業銀行。負債端、資產端利率此消彼長之下,令他們面臨的貸款利差收窄壓力要高于商業銀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了解到,近年國開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與進出口銀行也開始多管齊下,一面通過優化貸款業務結構提升貸款利差收益,另一方面則通過多元化籌資降低綜合融資成本,同時拓展投資收益率,最大限度緩解負債端融資成本上漲壓力。
優化貸款業務
“進出口銀行與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屬于政策性銀行,可以在一段時期內為實現政策目標犧牲信貸業務效益,國開行被定位成開發性金融銀行,有著業務中長期保本微利要求,在如今負債端融資成本上漲時期,其經營壓力更大。”一位熟悉國開行業務的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
有金融機構報告顯示,2016年國開行資產收益率約為0.81%。但是,若國開行保持資產端基準貸款利率不變,隨著負債端債券收益率持續漲破5%,其新增信貸資產利差將明顯收窄,甚至可能出現倒掛。
“去年以來,國開行已在資產端對客戶結構、地域選擇、貸款結構進行優化,多維度抵消資產端融資成本上漲壓力。”上述知情人士透露。
在客戶結構優化層面,以往國開行主要側重服務特大型國有企業,盡管這些企業貸款風險可控,但其貸款利率普遍較低,導致利差收益較低,未必能抵消融資成本上漲壓力。去年起,國開行加大了與大型民企的業務合作,進一步提升貸款業務利率。
“其實,不少民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業務布局時,也接受相對較高的貸款利率。”這位知情人士指出,“這背后,是不少民企看中國開行能獨立滿足貸款資金需求,減少企業與多家銀行逐一談判的復雜流程。”
記者多方了解到,進出口銀行也通過類似策略優化自身業務結構。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1月末,中國進出口銀行支持“中國制造2025”貸款余額接近70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0%,貸款余額排名前三位的領域分別為電力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制造,以及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其中不少擁有高新技術研發能力的民企也從中受益。
在地域選擇層面,國開行則投放更多信貸資源支持中西部經濟建設。究其原因,中西部地區不少基建項目競爭壓力較低,國開行擁有相對較高的貸款利率話語權,能適度上浮貸款利率。
一位熟悉相關業務的銀行人士向記者透露,在東部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多數基建項目融資談判中,由于商業銀行參與競爭,國開行能給予的貸款利率通常是基準利率下浮5%-10%,在西部地區,相應基建項目貸款利率是基準利率上浮10%-20%。
在貸款結構優化方面,國開行則傾向采取以量補價,即在負債成本較高的情況下,在兼顧政策目標的情況下,適度減少低利率項目貸款投放額,轉而向高利率項目傾斜,從而提升貸款業務綜合利差收益,應對負債端融資利率上漲沖擊,確保實現業務中長期保本微利的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貸款業務的調整優化,也給這些銀行風險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去年12月23日,財政部發布《財政部關于堅決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遏制隱性債務增量情況的報告》,強調堅持中央不救助原則。因此,如何有效把控地方融資平臺基建項目放貸風險,考驗著這些銀行的風控能力。
去年底相關部門相繼下發《國家開發銀行監督管理辦法》、《中國進出口銀行監督管理辦法》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監督管理辦法》,對三大銀行業務合規操作要求做出全面規范。
“對國開行而言,這意味著它需按照監管要求,繼續加強以資本為核心的經營管理體制建設,努力在負債端降成本、在資產端提收益、在管理端要效益,探索更好服務國家戰略、且財務和資本上兼具可持續性的發展新路徑。”他強調說。
多管齊下“開源節流”
在業內人士看來,要有效化解負債端利率持續上漲壓力,這三大銀行還需開源節流,一是多元化籌資壓低綜合融資成本,二是致力于提升投資能力,進一步完善業務可持續發展的機制。
比如國開行嘗試開展“以短換長”的債券置換操作,進而降低負債成本與久期。
有金融機構通過分析去年國開債發行到期數據估算,截至2017年11月24日,當年國開行通過發行固息債券融資所付出的付息成本約在4.22%,較2016年4.39%融資成本反而有所下降。
進出口銀行2016年年報則顯示,當年銀行通過合理安排關鍵期限標準債券與浮息債券,并利用利率下行的有利時機持續發行長期債券品種,以較低成本優化全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
農業發展銀行則通過中央專項貸款資金發放糧棉油收儲貸款,很大程度降低負債端資金成本。
在業內人士看來,若多元化籌資降低負債端融資成本是“節流”,開源則落在這些銀行能否提供業務創新、加強投資能力,進而獲取相應業務收益。
記者注意到,早在2009年,國開行發起設立了全資子公司——國開金融有限公司(下稱國開金融),其注冊資本達到603億元,主要從事投資與投資管理業務。
“事實上,國開金融在國開行業務架構里具有獨特的地位。”上述熟悉國開行業務的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一方面國開金融是國內最大的股權投資母基金之一,通過投資不同策略股權投資基金,支持國內高新技術企業與戰略新興產業更快更好發展,另一方面借助投資PE/VC基金與直投業務獲取較高的股權投資回報,進一步提升國開行整體業務綜合收益率。”
國開行2016年年報顯示,截至2016年底,國開金融有限公司管理資產超過2165億元,新增投資達到474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進出口銀行也在積極加強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協同配合,在項目開發、金融創新、投融資方案設計等環節合作,在服務更多企業走出國門實現業務全球布局、推進“一帶一路”倡議落地同時,獲得更多元化的經營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