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的“三個不動搖”,讓新年后節節攀升的A股地產板塊調頭向下。成也政策、敗也政策。2018年開啟后,地產股連續多個交易日上漲,內房股再創歷史新高,買入的投資者都是照著政策或將松綁的消息沖進去的。松綁傳言不實,吃進去的還得吐出來。
不過,不能全怪投資者,地方政府的文件,白紙黑字地寫著,“購房不再提交社保和納稅證明”。限購疑似松綁了。再說,過去十幾年調控的歷程表明,調控開始見效后,地方政府承受不了樓市下滑,或明或暗的松綁接踵而來。這種調控松緊和市場起伏的“輪回”,已在百姓心中形成剛性認識。近期,蘭州、合肥、南京等城市試探性地松綁調控,與過去做法并無二致。
眼下,廣大百姓都非常關心樓市政策動向,而政策任何變動(甚至蛛絲馬跡)都會明顯影響市場預期及隨之而來的購房行為。但凡要正當調整政策(比如蘭州庫存周期高達30個月的外圍新區退出限購),都要做好輿論和預期管理。對此,估計地方政府心里都清楚,但納悶的是,大家集體保持沉默。
如果不是住建部適時召開新聞通氣會,擲地有聲地喊出“三個不動搖”,大家真以為新一輪政策松綁期到來了。近期,各大券商賣方之所以強烈推薦地產股,邏輯也在此。當然,光有住建部的“隔空喊話”是不夠的,還要從上到下督促涉嫌挑戰樓市調控目標和力度“不動搖”底線的幾個地方政府,趕快出來澄清。也就是,市場誤讀了政策調整,實際情況是這樣的云云。
于是,我們立馬看到,蘭州、合肥、成都三個城市同一時間出來辟謠。揣著明白裝糊涂,看看合肥的澄清,怎么能讓不了解政策的熱線服務人員做限價政策解釋呢?怎么能順勢把這種解釋做文件宣傳呢?退一步,既然“熱線人員擺烏龍”的事件已經發生,為何不第一時間澄清?再說蘭州,白紙黑字地寫著“不再提交社保納稅證明”,現在你說不是取消而是改進,普通百姓能明白嗎?
說白了,地方政府受不了樓市下滑對財政稅收、固定資產投資和經濟的影響,開始試探性地放松政策,以類似暗號的方式給市場釋放松綁政策的信號,并觀察市場和上層反應。如果上層并未有反應,則達到松綁目的。這一幕何曾相識,2014年中期,多個城市臉紅心跳地半夜雞叫,文縐縐一段話掛在網上(取消限購),后又莫名其妙地收回,甚至出現新政“一日游”、“一周游”的戲謔。
故伎重演,但“花相似、人不同”。從十九大到政治局會議,再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等,調控“不動搖”、“房住不炒”這樣的說法,強調了多少遍!無論系統性風險,還是債務風險,或是“脫實向虛”,抑或是亟待平抑的貧富差距,都到了觸頂或倒逼的境地。住房回歸居住屬性、公共產品屬性,讓樓市泡沫漸進“軟著陸”,這是解決經濟結構性問題的關鍵。
十九大以后,中央的決心和信心是空前的、堅定的,下面強力執行(而非消解政策)是必然的。土地溢價率降至最低,金融講求普惠,房地產稅立法即將完成,長效機制悄然之間已介入。國家已給出紅利,無論集體土地入市,還是存量空間盤活,都是既穩定樓市,又能擠出泡沫的舉措,而租購并舉、外來人口“市民化”,則更能夠提供細水長流的財源和增長動力。為何,地方政府不去做這些工作呢?因為改革要吃苦、調整利益觸碰靈魂,賣地賣房子多輕松啊!但是,物是人非、形勢已不同,上下事權已清晰,改革是唯一出路,繼續依賴樓市無異于陷入死胡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