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杜海 濟南報道
上周三(17日),4家新三板企業扎堆上會,卻遭遇“三被否一暫緩”的結局。“目前來看,新三板企業轉板情況確實難達預期。”南方一家券商的基金經理嚴鵬對經濟導報記者說。 新三板企業的過會成功率,低到了何種程度?經濟導報記者21日統計發現,去年1-9月,新三板IPO上會的過會率為77.27%(審核22家通過17家);新一屆發審委履職以來(即去年10月至今),共審核22家新三板企業,9家獲通過,11家被否,1家暫緩表決,1家取消審核。在“大發審委”審核下,新三板企業轉IPO的過會率低至40.91%。 “新三板擬IPO企業數量增多,引起監管層格外關注,審核標準也在趨嚴,這勢必造成整體過會率下滑。”在嚴鵬看來,新三板市場在會計準則、股權結構、信披規范等方面均與A股存在差異,如何適應A股的“生存規則”成為新三板擬IPO公司的一大難題。
不足4個月被否11家
事實上,自2018年以來,共有7家新三板公司申請IPO審核,僅有兩家新三板公司(潤建通信和泰林生物)成功過會,新三板公司今年的IPO通過率僅為28.57%,這一數據遠低于全部待審核公司IPO審核通過率。 “5家新三板企業IPO同時受挫,實屬罕見。”聯訊證券的研究認為,這其中固然有企業自身的瑕疵問題,但這種情況的發生還是出乎市場意料,值得反思。 在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看來,這種情況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為最近上會的新三板公司較集中,過會率較低主要跟審核節奏和上會企業的分布有關系。 從去年1-9月來看,證監會發審委共審核22家新三板轉IPO上會企業,其中,17家公司IPO首發申請獲得通過,4家被否,1家暫緩表決。在過會的17家企業中,包含一家魯企世紀天鴻,該公司在去年7月26日首發過會。 “數據是能夠說明問題的———去年前9個月,新三板轉IPO被否企業只有4家。去年10月到今年1月,新一屆發審委履職以來,不足4個月時間就有11家新三板轉IPO企業被否。”嚴鵬認為,過會率顯著低于其他企業,個中原因值得深入探究。
格外注意規范運營等問題
有市場人士分析,新三板公司扎堆轉IPO的一個原因是,轉板成功后,公司估值將有很大提升。另外,新三板相對于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來說,融資能力不強、機構認購定增不夠活躍。因此,轉板對于一些試圖謀求更好發展的新三板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提升自身估值、提高企業融資能力的好辦法。 然而,不少新三板公司的美好預期,卻遭遇了現實的無情打擊。經濟導報記者梳理發現,那些IPO折戟的新三板企業,雖然被否原因多種多樣,但還是集中受制于幾個因素:持續盈利問題,規范運營問題,獨立性問題,業績真實性問題。 比如本月17日剛剛被否的新三板企業天元實業,其被否的核心關注原因即包括毛利率異常、存貨余額較大以及產能存在下降情形,等等。 “持續盈利問題包括盈利來源集中、業績大幅波動、經營模式重大變化、核心競爭力缺失等方面,獨立性問題則涵蓋關聯交易、同業競爭、資產完整性等。簡單來說,新三板企業要想成功轉板,必須得運作規范,且利潤真實性經得起推敲。”嚴鵬表示。 此外,不少受訪人士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新三板企業欲IPO,應嚴格按照首發的標準要求自己,企業內控、合法合規、資金占用等規范運營問題要格外注意。而且,有的企業對商業模式梳理不夠,在新三板掛牌時披露的商業模式也是流于形式,未抓住要點;財務核算和審計基礎薄弱,導致信息披露尤其是財務信息披露存在瑕疵或偏差,且無法給出有說服力的解釋。這些,都有可能成為轉板的“絆腳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