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據銀行業內人士介紹,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產品,一個重要背景是銀行攬儲困難,以高收益競爭存款,但又要通過合規手段規避監管對存款利率上浮的窗口指導(目前是基準上浮50%為上限),本身是一個存款利率市場化的行為。
本報記者 楊曉宴 上海報道
距離《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意見征求稿)》(下簡稱“資管新規”)公開征求意見結束一個多月,資管業界,特別是銀行資管,對于文件落地的期盼越發強烈。
“當然對我們的挑戰很大,但只要靴子落地,我們就能按照明確的要求放開手腳干,而且大家就在同一起跑線上了。”某股份行資管部高管表示。
實際上,不少銀行已在2017年啟動了一定程度的轉型。盡管最為關鍵的凈值化管理估值方法還未明確,但新老產品承接的大框架基本顯現。
多名銀行資管人士表示,老產品一定會按照合同繼續履行,不會“半道”凈值化,而新成立凈值型產品的節奏,有賴于市場的接受程度。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延續2017年的結構性存款走熱趨勢,有銀行人士指出,除了負債的迫切性,某種程度上,這也可能是銀行的未雨綢繆:接盤棄凈值化理財產品而去的資金。
凈值定價法待定
就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對于銀行而言,尚有一個關鍵問題待解:所謂公允價值究竟按照什么方法來計算?是參照貨幣基金按照攤余成本法估值,還是參照債券型基金按照市價法估值?
不過,多名受訪銀行資管人士亦表示,無論采用何種估值方法,都會按照監管要求執行,關鍵在于新規早日落地全市場參與主體共同執行。
“好比我們現在發的T+0產品,利率在4%以上,但是有國有大行就能以3%出頭的利率發,如果大家都凈值化,那么這種渠道優勢在價格上的效應就會小很多,更多是看投資本身的收益情況。”某中型銀行資管部人士表示。
實際上,也有不少銀行已在2017年加速了凈值化轉型。據多名股份行資管人士反饋,已經采取的措施包括對開放式產品合并同類項,比如將同樣30天開放申贖的開放式產品合并,減少定制化產品只數。
某股份行資管部高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此前部分產品說明書已經做出調整,在收費上約定的是一個比較基準業績,比如4.5%,超出部分全部歸銀行。但是銀行收取的管理費和獲得的超額收益加總不能超過總收益的30%。
而對于封閉式產品,多名受訪銀行資管人士均表示,存續產品在合同期內不會進行調整,比如客戶買的是6個月期的產品,不可能在6個月期間把產品調整成凈值型,或改變收費模式。
至于產品到期,而投資的資產沒有到期的情況下,理論上,銀行可能選擇繼續募集資金,延續老產品模式;也可以通過資產回表,或者成立新的凈值型產品續接。
“我們發多少凈值型產品,要看客戶對于凈值型新產品的接受程度,目前還不好說,特別是估值方法還沒有定論的情況下。”前述股份行資管部高管表示。
結構性存款走熱
銀行理財凈值化變身后,市場接受程度如何,具有較大不確定性。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銀行表內結構性存款大熱。
所謂結構性存款,是指在普通存款的基礎上,運用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于遠期、掉期、期權或期貨等),將投資與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商品價格、信用、指數及其他金融類或非金融類標的物掛鉤的金融產品。
上海央行總部2017年信貸數據顯示,全年上海地區存款余額增長僅1.8%,無論是企業存款還是個人存款,都出現結構性存款火爆的情況。其中,非金融企業結構性存款全年增加236.84億元,同比多增91.63億元;個人的全年增加281.65億元,同比多增350.78億元。
近期,招行發行的個人結構性存款產品,最高年化收益普遍在4%以上,182天品種最高收益甚至高達4.25%。
對于該類產品走熱現象,究竟是銀行出于存款難拉的被動型高成本負債應對,還是某種程度上對銀行理財凈值化后回表的提前準備,不同銀行人士有著不同的看法。
據銀行業內人士介紹,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產品,一個重要背景是銀行攬儲困難,以高收益競爭存款,但又要通過合規手段規避監管對存款利率上浮的窗口指導(目前是基準上浮50%為上限),本身是一個存款利率市場化的行為。
資管新規2017年11月公開全社會意見征求時,就有銀行零售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出某種不確定性的擔憂:銀行理財凈值化后,部分銀行客戶難以接受,若回歸表內存款,這將拉高存款利率;還是會因為理財“剛兌”的消失,價格戰降溫而有利于銀行整體的負債成本?
“結構性存款是接盤俠,某種程度是未雨綢繆。”某區域性銀行零售部負責人對此表示。在其看來,隨著“非標”投資受限,市場可能將所謂“超額收益”的目標瞄準衍生品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