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報記者 孫羅南 濟南報道
2018年的第一場雪不期而至,55歲的老孟獨自在雪地中完成了“半馬”賽程,21.12公里,1小時57分鐘。這一天,濟南的氣溫零下6攝氏度。 老孟跑步是不戴耳機的。要說起來,跑步的過程是孤獨的,聽音樂會才有愉悅感,但老孟更享受的是與自己身體的對話,以及跑步時的那份“放空”,“可以思考點東西,靜一靜。” 這個不停奔跑的老孟叫孟憲忠,他最為人熟知的身份是孟氏拔罐·孟氏健康事業創始人。從他的年齡看,無論如何,不能把他和需要充沛的精力、高度身體耐受力的“全馬”聯系起來。但對老孟而言,馬拉松實際帶給他的有很多,傳承健康文化也好,做企業樹立品牌也罷,的確都像一場場馬拉松。老孟對此深有感觸。
跑遍全球
見到老孟是在孟氏拔罐位于濟南市經四緯一路的老店。這家店低調地開了許多年,見證了歲月的變遷。 不大的屋子里,張貼著拔罐穴位圖,錦旗滿墻,可以看出時代在這家老店身上留下的烙印。墻上還有幅跑馬拉松的照片,就是這家店的掌門人——給孟氏拔罐打下時代注腳的孟憲忠。 1月份的濟南,這幾天異常寒冷,路上行人包裹嚴實,瘦瘦高高的老孟,穿了件短外套,干凈利落,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很多。 身材偏瘦的他非常適合長跑,柔韌性也不錯,他的微信頭像是一張把腳豎直抬高過頭頂的照片。 老孟還自己制作了幾本2018年的臺歷,展示的是他在全球各地的“跑馬”經歷,戴著拉風的墨鏡,大汗淋漓,笑容燦爛,感覺是個總有活力的人。 他生活比較簡單,平常應酬不是太多。老孟對經濟導報記者說,有時也要對生活說不,學會拒絕,“要想面面俱到,沒有這個精力。” 在近3個小時的采訪中,老孟語速很快,多少能感受到他的生活節奏與效率。他面前放著一杯茶,上午一杯、下午一杯。 跑了三四年的馬拉松,孟憲忠自言是“草根選手,也有點半專業”。 過去,他喜歡爬山,每天運動一小時左右,多少打下了底子。在2013年全國商學院戈壁挑戰賽的出色發揮,讓孟憲忠有了跑起來的愿望,跑的時間久了,成了個馬拉松迷。 年過半百的老孟,穿梭于不同的國家和人群。異國他鄉的經歷至今回想起來,依然印象深刻。 那一年,美國東海岸的初冬,早上氣溫3-5攝氏度。超過7.3萬名世界馬拉松愛好者匯集紐約。老孟早上4點半起床吃早餐,5點半坐大巴去比賽起點。 直到9點50分開跑,老孟匯入了跑步大潮。人群中,有帶病奔跑的,也有殘疾人,當老孟從他們身邊跑過去,不禁感動,受到頗多鼓舞。 跑過的馬拉松比賽,他都津津樂道,偶爾也會流露出驕傲。孟憲忠說,現在最好成績是在芝加哥馬拉松跑出了3小時13分21秒,4.5萬名參賽者中排名第1942位。 一小時跑13公里多,他自嘆“挺不容易”,馬拉松不僅需要毅力,這是精神層面的,更重要的還有,人體機能上需要強大的心肺功能,對膝關節、踝關節挑戰也很大。 孟憲忠眼下的目標是,到2018年4月份,把英國倫敦馬拉松跑下來,完成世界馬拉松六大滿貫。“不努力、不挑戰,你都不知道自己潛能有多大。”老孟對經濟導報記者說。
做人做事貴在堅持
跑步的圈子里,涌入了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家。 老孟“倒不大認為自己是企業家”。但過去從公務員位置上辭職“下海”,還是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1993年“下海”,偶然的機會,接觸到拔罐,從此結緣。 他算是“92派”企業家。在1992年“南巡講話”精神鼓舞下從商,經歷了時代的變遷,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 從當公務員,又“下海”經商,到現在跑馬拉松,孟憲忠說,他算是一直“走在時代前面,同時也是時代的受益者”。 如今,馬拉松帶給孟憲忠很多啟發。其中,“跑馬”三步曲是他特別提到的。 “跑前挺糾結,不知天氣如何,能否有好狀態;跑中很痛苦,尤其后半程跑到35公里極限時,痛苦得自己都罵自己,太傻了,再也不跑了。”老孟說。 在馬拉松比賽中,這樣的臨界狀態是“撞墻式”的,跑到了極點,面臨身心的雙重挑戰。“跑完很興奮,是戰勝自己的成就感。”他說。 讓老孟頗有感觸的是,“工作、生活、做企業也是這樣,面對事情可能糾結考慮過多,但只要咬咬牙、再咬咬牙,也就熬過去了。” “與其說馬拉松是挑戰自我的比賽,倒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方式或人生態度。”在孟憲忠看來,“跑馬都是腳踏實地的,差一步也到不了終點。一步一個腳印,接地氣,對生活、工作都很重要。” 運動時的老孟很快樂,感覺自己很年輕。他還清楚記得,曾經4天4夜在外住帳篷,在戈壁沙灘跑了120公里。 那段經歷讓他感悟,“艱苦條件下磨練自己,回到現實生活、工作中,會感到更知足一些。而且,融入自然你會感覺自己很渺小。” 在日常,老孟更多把運動融入到了生活中,他每天盡可能多走路,坐飛機、高鐵時,不走扶梯,而是走樓梯;甚至有時開車,停車都盡量停遠一點,多走幾步。
做長線品牌,可持續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講,跑步給了老孟另一個觀察世界的視角。 他的話語體系里充滿了勵志語句。孟憲忠常分享自己的心得——“可以用馬拉松的精神把自己工作做好。鍥而不舍,超越自我,永不放棄。” 做企業也是一場馬拉松,需要持久的毅力。孟憲忠自言,“主業做得好,愛好才精彩。” 老孟創業23年,亦使拔罐這個傳統行業不斷擁抱創新。他身上有一種執著,喜歡鉆研,對細節近乎嚴苛的重視。 做實體,過程繁瑣,每個環節的合作,老孟談得都很細,“君子取財有道,要做長線品牌,可持續發展,就要真誠、厚道,做良心買賣。” “談得認真,甚至有些苛刻,執行起來就會很輕松,容易落地。話說回來,談判時你好我好,喝著酒什么都答應了,什么也沒談好,執行起來會很難,最后可能扯皮打官司。”他對經濟導報記者說。 老孟覺得,跟任何人合作,都要講究雙贏。采購原料,要求人家原料好、價格公道,同時自己還要及時付款。“一分錢貨款都不能欠。創業23年來,沒有任何三角債,沒有欠任何人一分錢。”孟憲忠強調說。 老孟最早的拔罐廠在大連,是與別人合作的,自己主要專注于產品研發和寫書這樣的“知識營銷”。 老孟的想法是,專注投入到一個行業,再聚焦細分領域。他特別注重細節,20年前寫的書就已經是中英文對照,圖文并茂,把拔罐外延豐富,做出拔罐文化。 對于治企,孟憲忠有自己的管理風格,重視團隊的力量,放權給管理層。這樣的按部就班,讓他有更多精力保持從容的狀態,“能有時間讀書,要不管的太多了。” 在老孟看來,“做企業一開始起步可能是為了生存,做到一定程度,企業角色實際是個人能力的釋放和社會責任的承擔。” “人生價值的實現與每個人的成長階段有關系。我創業23年來,像我這個階段更重要感覺到的是社會責任。推廣普及健康意識,幫助一個人,確實很有成就感。”孟憲忠對經濟導報記者說。 傳統行業市場也不是太好做。在濟南,孟氏拔罐始終只有一家店,老孟沒有太急功近利。他覺得,產品是載體,主要是傳播健康理念。 老孟時刻感知著市場的變化,但也不怕變化。“保持平常心,以不變應萬變,無論市場怎么變,不變的是對不斷創新的追求。”這也正是馬拉松精神的精髓。 “過去是‘大而全’,‘企業辦社會’,現在都是專業化。”老孟說,如今做企業,信息量太大了,包括各種動態信息,“我沒有時間應酬,就一心一意做健康事業。我熱愛這個事業。” 人生是馬拉松,做企業更是一場永不停歇的長跑,需要足夠的耐力。面對未來,老孟說,要維護好老品牌,對待產品質量、對待服務,都要有跑馬拉松般腳踏實地、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用“馬拉松式”的心態來做事業,“堅持的力量太厲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