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部分整車企業的2017年年度業績預告已出爐。南都記者統計發現,截至2月1日,共有20家車企披露了2017年業績預報,其中3家虧損、3家扭虧、6家預減、8家增長,僅長安汽車(12.600, -0.11, -0.87%)、東風汽車(5.160, -0.04, -0.77%)、亞星客車(8.500, -0.06, -0.70%)、宇通客車(22.020, -0.38, -1.70%)等少數幾家車企尚未公布業績預告。
具體分析各家整車企業,上汽集團(34.250, -0.45, -1.30%)繼續一家獨大,2017年度以342億元的凈利潤繼續成為最掙錢的車企。吉利汽車成為最大的黑馬,憑借產品矩陣的優化以及銷量的增長,預計去年凈利潤將增長超過50個億。一汽轎車(10.990, -0.17, -1.52%)靠著剝離紅旗資產、優化產品矩陣,一舉實現扭虧為盈,預計凈利潤為2 .6億-3 .2億元。而安凱客車(5.980, -0.31, -4.93%)、中通客車(9.200, -0.08, -0.86%)、福田汽車(2.560, -0.01, -0.39%)受國家新能源客車補貼標準下降以及延遲發放的影響,業績出現大幅跳水,安凱客車甚至出現四年來的首次虧損。
總體來看,過分依賴新能源財政補貼的客車板塊因政策調整“受災”嚴重,乘用車板塊表現參差不齊,有的意氣風發斗志昂揚,有的萎靡不振失意消沉,有的表面風光暗生隱憂,有的胸有成竹淡定從容。不管如何,2017的這盤棋已塵埃落定。商場沒有永遠的贏家,也沒有真正的失敗者,勝敗只在一瞬間。透過2017年的這份財富榜,通過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車企的得與失,鋪墊未來,學會成長。
虧損型
一汽夏利(4.060, -0.09, -2.17%)
巨虧16 .5億元
在眾多上市整車企業中,一汽夏利是最受關注的一家,這不僅因為一汽夏利連年虧損怵目驚心,還因為一汽集團新任掌門徐留平對集團自主事業板塊的整改。一汽夏利1月31日發布的2017年度業績預告顯示,其2017年凈利潤虧損約為16 .5億元,而2016年一汽夏利的凈利潤為1 .6億元,凈利潤下降幅度高達1113%.
一汽夏利把虧損的原因歸結為產品結構調整尚未完成,現產品的產銷規模低,盈利能力較弱。數據顯示,2017年夏利累計銷售汽車2 .7萬輛,同比下降26.39%,其中夏利車型、威系列車型因停產數月而銷量大幅減少,僅依靠駿派系列維持銷量。2015年,一汽夏利通過將產品開發中心整體資產、動力總成制造部分相關資產轉讓給一汽股份實現扭虧,2016年,一汽夏利通過出售持有的一汽豐田15%的股權繼續完成扭虧,兩次出手使得一汽夏利手中的優質資產越來越少,2017年無法如法炮制,虧損額度預計高達16.5億元。
目前一汽夏利在售車型只有8款,分別是駿派系列的新駿派D60、駿派A70、駿派D60、駿派A70E,以及威系列的威志V5,夏利系列的夏利N7、夏利N5、夏利N3.一汽夏利在業績預告中稱,公司正在進行新產品的生產準備工作,預計今年推出全新設計的駿派A50三廂轎車、駿派CX65跨界車以及A-SUV產品,充實產品線。
點評:去年第四季度一汽夏利欲轉讓控股權卻無人接盤的尷尬遭遇至今讓人印象深刻,2017年業績出來后,如此巨額虧損恐怕愈發讓“追求者”望而卻步。
安凱客車
四年來首現虧損
安凱客車1月31日發布公告稱,公司預計2017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約2.3億-2.5億元。這是安凱客車四年來首度出現虧損,財報顯示,2016年其尚有5135 .07萬元的盈利,同比增長27.62%.
對于虧損的原因,安凱客車認為主要有四個:1、公司本期依據會計準則相關規定,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金額較大;2、受新能源業務影響,財務費用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3、聯營企業2017年經營業績出現大幅下滑;4、受政策影響客車行業銷量整體下降明顯,公司銷售規模下降。
上述四個原因有兩個關鍵詞,分別是“新能源”和“客車”。受補貼退坡影響,新能源客車去年銷量大減,全年共銷售86767輛新能源客車,同比下降24 .41%.而安凱客車去年累計銷售8717輛客車,同比下降13.96%,銷量排名退出了前十,排在第11名。
點評:2017年三季度財報顯示,安凱客車的資產負債率高達83.30%,這可能與其新能源補貼未到位有關。根據政策,2020年新能源客車除了燃料電池領域之外的補貼將完全取消,關于新能源商用車的相關積分政策也正在討論中,過度依靠財政補貼的客車企業將受到嚴重考驗。
減退型
福田汽車
凈利潤同比
減少70%-90%
福田汽車2017年度預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將同比減少3.96億-5.1億元,同比減少70%-90%.福田汽車認為,公司業績預減主要是由于國家新能源補貼標準下降及政策延遲下發、原材料價格上漲、匯率波動、貸款增加及利率上升等因素影響經常性損益事項所致,影響金額4.55億-5.69億元。
2016年底發布的《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對新能源客車的補貼進行下調,其中,6-8米客車補貼額度下降60%,8-10米客車補貼下降50%左右,同時,累積行駛里程必須達到3萬公里才能申領補貼。據悉,福田汽車公司旗下歐輝新能源客車有BJ6851系列、BJ6852系列車型,這兩個系列的車型長度都在8.5米左右。
點評:受新能源客車補貼退坡影響,客車行業整體利潤大幅下滑已是公認的事實,未來一段時間內,這個負面影響還將持續下去。
江淮汽車(7.710, -0.08, -1.03%)
乘用車銷量下滑
商用車堅挺
江淮汽車1月31日發布2017年年度業績預減公告,預計公司2017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 .85億元,與2016年同期相比將減少6.77億元左右,即減少58%.
江淮汽車在公告中稱,業績預減的主要原因有三個: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乘用車銷量大幅下降;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據悉,江淮汽車去年累計銷售各類車型51.09萬輛,同比下降20 .58%,其中乘用車售出22.22萬輛,同比下降39 .5%;商用車相對堅挺,重卡銷量突破5萬輛,居行業第六,輕卡累計銷售超過19萬輛,排名也靠前位居行業前列。
新能源方面,江淮汽車去年銷售新能源乘用車2 .82萬輛,同比增長54%,但受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影響,確認的新能源乘用車補貼收入為15 .56億元,同比下降6.6%,單輛新能源乘用車補貼下降40%左右。
點評:2017年第二季度開始,江淮汽車的凈利潤同比出現下滑,2018年隨著新能源乘用車產品結構和性能的改善,加上江淮大眾的首款小型SUV即將上市,業績有望大幅回暖。
長城汽車(12.280, -0.09, -0.73%)
以價換量
致利潤大跌52%
長城汽車1月27日發布2017年年度業績預減公告,預計公司2017年年度營業總收入為1011.69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增加25 .54億元,同比增加2.5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0 .35億元,與2016年同期相比將減少55 .16億元,同比減少52.28%.
對于業績同比下降的原因,長城汽車解釋稱原因有三:公司通過購車搖紅包等活動對現有產品進行促銷,影響收入及毛利率水平;廣告宣傳費增幅較大;研發費用增長。不過,在2017年汽車行業增速大幅放緩的情況下,只靠SU V車型單腳走路的長城汽車卻遠遠落后于行業平均水平。根據長城披露的產銷快報,其2017年汽車銷量為107 .02萬輛,同比下降0 .40%.而2017年我國SU V車型共銷售1025.27萬輛,同比增長13.32%.
長城2017年發布的高端新品牌WE Y則小有所成,旗下兩款車型月銷均超2萬輛,成為自主高端品牌的領頭羊之一。
點評:事實上,長城汽車以往很不走尋常路,放棄轎車業務只做SUV車型,從不打廣告也很少做公關,去年面對異常激烈的市場競爭,靠搶占SU V先機霸屏很長一段時間的長城好景不再,終于接地氣了一回,既降價又打廣告,但卻因此犧牲了利潤。產品結構過于單一,高度依賴SU V車型,使得長城抗風險能力大大降低。
江鈴汽車(18.540, 0.14, 0.76%)
商+乘均受制
凈利潤降47 .65%
江鈴汽車近日發布業績快報,公司2017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13 .46億元,同比增長17 .69%,高于汽車整車行業的平均營業收入增長率13.14%;不過,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則同比下降47.65%,低于汽車整車行業平均凈利潤增長率-5.19%,只有6.90億元。而上一年同期,江鈴汽車的凈利潤為13.18億元,也就是說下降了6.28億之多。
對于凈利潤同比下降的原因,江鈴解釋是因為公司大力加強了研發類管理費用和促銷費用投入,其中整體管理費用為27 .03億元,同比增長9 .79%;銷售費用投入達26 .85億元,同比增加36 .89%.不過,上述促銷活動有效地提高了產品銷量。根據江鈴披露的數據,2017年江鈴銷售了310028輛整車,同比上升10 .32%,遠超中國汽車行業3.04%的增長率。
江鈴汽車的資產負債率一直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截至去年第三季度,資產負債率只有47.12%,償債能力維持穩定。
點評:以商用車起家的江鈴商轉乘戰略并不順利,2017年雖然JMC品牌卡車及皮卡的銷量有所增長,但馭勝品牌SU V及福特品牌商用車的年銷量均下滑,商用車受到一汽集團等車企的擠壓,乘用車又受制于長安等自主品牌,可謂腹背受敵。從2016年第一季度開始,江鈴汽車的凈利潤一直飄綠,降幅均超過20%,截至去年第三季度,2017年凈利潤為6.44億元,而全年凈利潤預計為6.90億元,也就是說第四季度僅掙了0.46億元。
扭虧型
金龍汽車(11.280, 0.39, 3.58%)
靠財政補貼實現扭虧
金龍汽車近日發布2017年年度業績預盈公告稱,預計2017年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與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數據)相比,將實現扭虧為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4.6億元。
據了解,受子公司蘇州金龍補貼造假被處罰影響,金龍汽車公司2016年迎來2011年以來的首度虧損。2017年產銷數據顯示,金龍汽車去年全年生產客車58994輛,銷售客車58402輛,同比分別下滑20 .15%和20 .42%.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12月28日,金龍汽車發布公告,擬對“國家新能源汽車財政補助的壞賬準備計提”和“新能源客車售后服務費計提”兩項會計估計進行變更,合計將增加歸母公司凈利潤1 .57億元。這一舉動引來上交所問詢“是否擬通過會計估計變更的方式避免公司繼續出現年度虧損”。對此金龍汽車予以否認。
點評:受蘇州金龍騙補影響,金龍汽車一度大傷元氣。作為貢獻新能源客車業務主力軍的蘇州金龍,2017年上半年僅生產汽車972輛,同比下降77%,下半年恢復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中央財政補助資格后,生產、銷售工作方才逐漸回歸正軌。不過,金龍汽車全年業績的扭虧,依然主要依靠新能源補貼,顯示出其對財政補貼的依賴性。
金杯汽車(5.500, -0.18, -3.17%)
出售資產收益4.62億元
金杯汽車的2017年業績預告顯示,預計公司2017年全年凈利潤為1.00億元,相比上年同期的-2.08億元增長147.98%.
從2016年開始,金杯汽車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其中20 16年全年虧損2 .08億元,2017年前三季度也處于虧損狀態,2017三季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凈利潤為- 5 .01億元,到年底卻實現扭虧,完成凈利潤1億元,其中應該主要歸功于出售資產所產生的收益。金杯汽車在報告中稱,報告期公司出售沈陽金杯車輛制造有限公司100%股權,公司相關會計處理方式為轉出長期股權投資交易價格和標的資產賬面價值的差異計入投資收益4 .62億元。此外,金杯汽車還獲得政府補助1 .72億元,這些收益令金杯汽車最終實現扭虧為盈。
點評:采用日本技術的金杯輕客產品曾在輕客市場處于壟斷地位,但隨著競爭的加劇,輕客市場僧多粥少,金杯汽車好景不再。去年年底,華晨雷諾組建合資公司,將在中國以金杯、雷諾、華頌三品牌生產三類輕型商用車,借著雷諾的技術實力,金杯或許能迎來嶄新的面貌。
一汽轎車
預盈利2 .6億-3 .2億元
一汽轎車1月28日發布的2017業績報告顯示,去年一汽轎車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預計為2.6億-3.2億元,實現扭虧為盈,全年銷量同比大增23.8%.
一汽轎車對業績變動的主要原因解釋為,成功推出智能網聯版車型奔騰X40,加之合作品牌雙明星車型的持續熱銷,公司全年實現整車銷售23.96萬輛,較上年增長23.8%,經營業績成功實現扭虧為盈。
數據顯示,2017年一汽轎車全年銷售整車23 .96萬輛,其中馬自達品牌銷量達到12 .42萬輛,超過年初制定的12萬輛目標,同比大幅增長35 .7%;奔騰品牌在主力車型“奔騰X40”的助攻下,全年銷售11 .54萬輛,同比增長13 .7%.
點評:對2016年全年虧損9.54億元的一汽轎車而言,2017年實現近3億元的盈利實屬不易。一汽轎車能扭虧為盈,除了剝離紅旗品牌之外,還因為自主品牌銷量回升、合資品牌保持熱銷。總而言之,徐留平大刀闊斧整改一汽自主事業板塊,一汽轎車從中獲益不小。
增長型
吉利汽車
利潤預增超過100%
上演黑馬傳奇的吉利控股集團發布2017業績預告稱,2017年吉利控股全年利潤預增超過100%,將超過102 .2億元人民幣。不僅凈利潤大幅增長,股價上漲幅度更是驚人,從7 .39元/股到27 .1元/股,吉利汽車股價在2017年上漲了266 .71%之多。
吉利汽車凈利潤的大幅增長,主要得益于產品矩陣的優化以及銷量的增長。官方數據顯示,2017年吉利汽車累計售出新車124萬輛(含領克),同比增長63%,超額完成全年110萬輛的銷量目標。
從推出高端新品牌“領克”,到收購沃爾沃8847萬股A股股票以及7877萬股B股股票成為后者最大股東,再到收購馬來西亞DRB旗下的寶騰汽車以及路特斯的股權,吉利汽車2017年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全年利潤能增長一倍并不令人驚訝。
點評:吉利目前所形成的SUV+轎車產品陣容經過市場的考驗正處于收獲期,相信整個行業最好奇的問題是,去年一整年都打了雞血的吉利,今年還能跑多快多遠?
廣汽集團(21.280, 0.45, 2.16%)
凈利潤預增
34 .5億-53 .4億元
廣汽集團發布的2017業績預增公告顯示,廣汽集團2017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預計增加34 .5億-53.4億元,同比增幅達到55%-8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33.5億-45.7億元,同比增加55%-75%.
對于業績預期增加的原因,廣汽集團稱是由于公司主營業務穩定增長。廣汽集團旗下廣汽本田、廣汽豐田、廣汽三菱等合資品牌穩定發展,業績穩步提高,投資收益相應增加。廣汽集團旗下自主品牌廣汽乘用車銷量持續高速增長,全新車型開發取得積極成果,形成傳祺系列明星車型,產業鏈上下游的汽車零部件、商貿服務、汽車信貸、保險等業務隨之迅速發展。
據悉,廣汽集團在2013年首次躋身銷量百萬俱樂部之后,2017年再邁上200萬輛的臺階,產銷均突破200萬輛,同比增幅均超過20%.其中廣汽傳祺全年累計銷售新車508586輛,同比增長36 .70%,超額完成年初制定的50萬銷售目標。
點評:2017年,廣汽集團除了繼續完善產品布局,實現銷量增速遠超行業之外,還馬不停蹄地與騰訊、華為、中國移動、電裝等企業開展合作,在電動化和智能化領域加速前進,盈利能力也有望繼續提高。
上汽集團
利潤收割機
狂賺342億元
2017年度,上汽集團繼續一家獨大,全年凈利潤相當于其余十幾家已公布業績的整車企業凈利潤之和。上汽集團發布的業績預告顯示,預計2017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約為342億元,創下歷史新高,與2016年同比,約增加22億元,同比增長7%.對于盈利的增長,上汽集團表示主要原因為整車銷量的提升,20 17年度公司整車銷量達到693.01萬輛,同比增長6.80%.
查看上汽集團最近幾年的凈利潤,2011年至2016年的凈利潤依次為202.22億、207.52億、248.04億、279.73億、297.94億、320.09億,呈現穩步上升趨勢。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上汽集團每賣出一輛車凈賺4935元,單車利潤有所提升。
2017年,上汽集團旗下的合資品牌與自主品牌齊頭并進,全國四家銷量超過200萬輛的企業,上汽集團占了三家,分別是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以及上汽通用五菱,此外,上汽乘用車也成為驅動集團銷量增長的新引擎,榮威和名爵兩大品牌銷量超過52萬輛,同比增長62%.
點評:雖然合資品牌和自主品牌的銷量都保持穩健快速增長,但上汽集團的利潤主要來自于上汽大眾、上汽通用,這兩家合資公司對利潤總額的貢獻超過80%,如何提升自主品牌的盈利能力,是擺在上汽集團面前的一道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