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巨大的財富效應背后是78.83元的發行價,而這與養元飲品多年來的業績暴漲不無關聯。2008年至2016年,8年間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復合增長率達3022.81%和11320.83%。
“車間工人、公司司機、財務部會計……”一系列曾經看上去不起眼的普通身份,伴隨著養元飲品(603156.SZ)的首發完成,正在成為資本市場造富效應的重要見證者。
2月1日,養元飲品公布發行結果,其發行價達78.73元。作為市場知名飲品“六個核桃”的生產商,其近年來銷售規模的暴漲,顯然成為推高其發行價的原因。
由于多位管理層股東及職工在2005年“接盤”國資時的成本較低,此次IPO的造富效應讓其中的多名早期股東在12多年間獲得了超過上萬倍收益。
養元飲品造富記
如今已成功IPO的養元飲品,早年脫胎于包括衡水老白干集團旗下河北養元保健飲品有限公司(下稱養元有限)的改制。
2005年底,包括姚奎章、李紅兵等管理層在內的58名公司職工合計出資309.49元受讓了養元有限的全部股份,并進行了相應出資。
從招股說明書顯示的歷史沿革來看,當年的自愿出資人中基層員工占據主體地位,例如3名財務部會計、4名庫管員、5名業務員、2名司機、1名花木工人、1名廚師等43名基層員工。
13年后的今天,養元飲品的IPO和即將上市讓上述作為創業元老的大多數基層員工實現了“逆襲”。
布建玲在養元有限改制前是一名公司的“庫管員”,改制其投入1萬元資金;而在養元飲品發行前,其持股已達123.23萬股,即使以養元飲品發行價計算,其合計市值已達10410.12萬元,是名副其實的身家過億。
像布建玲一樣有著“投入1萬元、12年變成1億元”經歷的,還有當年的“庫管員”李春花、劉紅娟、“車間統計”啜文青、“車間工人”時曉紅、“供應部采購員”王書強、“財務部會計”張雪蓮。
也并非所有基層員工都有意愿在2005年耗資1萬元參與公司改制,車間工人杜藏暖、周建云對于養元有限的早期投入僅1000元;車間工人徐海艦、花木工人張通水、劉鳳勇司爐工、業務員韓旭早年投入僅為2000元;而到養元飲品上市時,其早年的財富均實現了上萬倍的暴增,當年投入的1000元,經過12年等待后,在養元飲品發行的那一刻增值為1041.02萬元,這些昔日的基層工人們皆成功邁入千萬富翁之列。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計算還只是基于養元飲品的發行價;若不考慮新股效應,參考同行業僅1月來的38.57倍滾動市盈率測算,養元飲品上市后還有望迎來117.42%的上升空間;這也意味著上述員工12年前的投入最終浮盈達到2萬倍。
與不少擬IPO公司的“PE扎堆”現象有所不同,養元飲品的IPO紅利更多的轉化為員工持股收益。
2月5日,一位接近養元飲品的投行人士表示,“養元飲品并沒有積極引入戰略投資者,這和飲料行業相對較好的現金流狀況有關。”
早年的職工持股基因、較好的現金流,也讓養元有限在股改增資時將注意力放在員工股權、經銷商的激勵上。
2009年底,養元有限股改為養元飲品;2010年,公司向部分員工和經銷商定向增資580萬元,每股發行價為3.5元。
這也意味著,彼時參與養元飲品增資的員工和經銷商此刻的收益也將不少于20倍。
21世紀資本研究院發現,韓旭、李玉勝、王連龍、王香紅、夏君霞5名曾出資參與養元有限改制的老員工也參與了此輪增發;不過當時上述員工職位多已提升。例如韓旭已從最初入股的業務員成為泰安辦事處主任;李玉勝從科技部科員成為研發主管;王連龍則從業務員成長為督導部主管。
巨大的財富效應背后是78.83元的發行價,而這與養元飲品多年來的業績暴漲不無關聯。2008年時,養元飲品的營業收入、凈利潤僅為2.85億元和0.24億元,而在2016年全年,養元飲品已實現89億元的營業收入和27.41億元的凈利潤,8年間復合增長率達3022.81%和11320.83%。
不過,也有一些早年職工并未如此幸運的趕上此次養元飲品的IPO紅利。例如2005年投入高達11641元的牛志旺、投入2000元的司爐工劉鳳勇,因中途的股份轉出而未能分享此次養元飲品的IPO盛宴。
統計顯示,當年的43名基層員工中,能堅持到養元飲品IPO的只有34名,其中還有部分員工在IPO前進行了減持。
存量“變現”速度
相比于IPO的財富增長,養元飲品發行中特有的老股轉讓還強化了其造富效應的即時性。
事實上,A股市場的老股轉讓情況并不常見,21世紀資本研究院統計發現,自資本市場設立以來,僅有67家IPO公司開展了老股轉讓,其中較多發生在IPO恢復審核的2013年底-2014年初。
2017年至今,IPO企業的老股轉讓現象進一步減少,包括養元飲品在內一共僅有5單,其余四單分別為2017年3月發行的星帥爾(34.490, 0.00,0.00%)(002860.SZ)和潔美科技(28.300, 0.00, 0.00%)(002859.SZ)、7月發行的科力爾(37.600, 0.00, 0.00%)(002892.SZ)以及10月發行的英可瑞(63.400, 0.00, 0.00%)(300713.SZ)。
不過,上述四單老股轉讓規模分別在200萬股-400萬股之間,而股東變現規模也僅為5000萬元至1億元之間;而此次養元飲品老股轉讓規模則達1075萬股,合計變現金額達8.47億元。一舉超過2017年年內四單的總和。
這也意味著,養元飲品成為自2017年以來老股轉讓規模最大、變現金額最多的首發項目。
在投行人士看來,老股轉讓既促進了流通盤的擴容,又能加快老股東的變現速度,是對于一二級市場投資者的“雙贏”。
“新股炒作很大原因一方面受制于限價,另一方面和流通盤過少有關,但是存量發行(老股轉讓)顯然是對這一問題的緩釋,”2月5日,華泰聯合證券一位保代表示,“可能有人覺得存量發行有立即‘套現’的嫌疑,但實際按照當下23倍限價發行的政策,老股東的轉讓其實也是讓渡了一部分溢價收益給市場,提高了打新中簽率。”
21世紀資本研究院統計發現,養元飲品股東參與老股轉讓的積極性頗高,除馬永利、張洪斌、宗亞利三名股東外,其余126名股東均選擇轉讓部分其所持老股,這也讓不少早年的持股職工立刻實現了部分“財富變現”。
例如2005年養元飲品改制時,曾出資7162元入股公司0.72%股份的原公司司機張新措,其后期將出資額追加至2.5萬元。而在此次養元飲品發行時,張新措所持老股規模已達330.56萬股,此次IPO其老股轉讓規模為7.26萬股,以78.73元/股的發行價計算,其此次變現金額可達571.58萬元,堪稱“史上最勵志司機”。
無獨有偶,當年的財務部會計孫天玉,其早年實際出資僅兩萬元;而其發行前所持股本已達264.45萬股,其中老股轉讓部分達5.81萬股,合計變現457.42萬元。
此外,早年投入1000元的“幸運車間工人”杜藏暖,其在養元飲品此次發行前共持有13.22萬股,在此次老股轉讓中也完成了2900股的轉讓,涉及變現金額22.83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