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發行上市制度,加大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簡稱“四新經濟”)的支持力度,正成為2018年開年以來監管層頻頻表態的內容。而這些具有“風向標”意義的表態,對處于企業發行上市一線的投行來講,影響無疑也是深遠的。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有券商投行部門已在積極儲備相關項目,也有券商投行部成立了專門對接新經濟企業的業務部門。有投行人士告訴記者,投行人員不僅要在擬上市公司行業篩選上做出傾斜,更重要的是對“四新經濟”的行業描述及會計處理提出更高要求。簡單來講,就是既要推薦符合政策支持的企業,又要簡明扼要地講清楚其經營模式、會計核算。
加大對“四新經濟”企業支持力度
日前召開的證監會系統2018年工作會議指出,以服務國家戰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導向,吸收國際資本市場成熟有效有益的制度與方法,改革發行上市制度,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加大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支持力度。
今年1月,滬深交易所分別發聲力挺新經濟。1月19日,上交所副理事長張冬科表示,要積極擁抱新經濟,這是今年上交所發展的重點任務,通過實施“新藍籌行動”,支持一批新一代的BAT企業成長,成就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藍籌企業。深交所副總經理彭明指出,針對創新創業型高新技術企業的盈利特點和股權特點,推動優化IPO發行上市條件,支持符合國家戰略、具有核心競爭力、發展潛力大的創新創業企業上市,擴大創業板的包容性。
有業內人士指出,新經濟正在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主線之一,如智能制造、互聯網等。宏觀經濟新業態的發展,某種程度上也要求發行上市制度進行改革。
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目前盈利能力和前景比較好的企業在向“四新經濟”領域集中,部門也在積極做這方面的項目儲備。
不過,平安證券指出,從當前上市標準看,高新產業往往處于技術或商業模式前沿,雖然成長前景良好,但也面臨著巨大的商業風險,部分企業發展初期難以盈利。目前,A股上市標準主要根據傳統產業設定,凈利潤、凈資產等指標均要求嚴苛,盡管創業板對此類要求顯著放松,但包容性依然不夠。
華東某券商投行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以往“四新經濟”企業,尤其是后三項,業務模式、盈利模式較新穎,無先例可循,較傳統行業來說,其經營模式、會計核算區別很大,相應的會計準則及應用、解釋對該等業務均無具體規定,因此給審核帶來較大難度。目前IPO審核,對財務部分要求更高,審核人員對無參考、對照行業,看不太明白的業務模式和會計核算,往往持較謹慎的態度。
推進“四新”企業的價值挖掘
平安證券表示,對比美國的經驗,資本市場對新興產業的支持應成為國家創新制度的重要組成。通過拓展市場包容性、建立多層次市場等手段支持新經濟發展是大勢所趨。
在此背景下,不同于傳統行業上市公司的保薦,有分析人士指出,新經濟特點是“新”,企業價值、發展模式等往往較難被市場認可,要求投行具有較強的價值挖掘能力,當前投行在這方面的工作還有待深入。
在投行人士看來,保薦“四新”企業上市,對投行的挑戰在于,不僅要把模式講清楚,還要讓監管層、投資者理解、相信擬上市企業的數據是可確認的。
前述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指出,現行監管邏輯是所有申報資料都要真實、可核查。目前接觸了不少“四新”企業,難點就是如何符合現行的監管框架,如果在數據、流程上沒有較好的可核查性,很難通過監管審核。
“現在監管層提出了改革發行上市制度,期待后續是否有更明確的細則,方便投行做企業輔導、保薦。例如電商企業,數據量非常大,而這些數據更多的依賴電商企業提供,對這些數據的進一步核查,要做到怎樣的程度,能符合監管要求,我們也還不清楚。”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從政策精神到具體落地,會有一個時間差。對于投行而言,要未雨綢繆,加強溝通,并能夠在披露過程中做到簡明扼要,突出材料的明晰性和可理解性,尤其是對上述行業的收入確認、收入與成本的配比等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