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始終是縈繞在銀行人心中最大的壓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多位銀行分、支行行長與信貸業務人士獲悉, 2018年1月,存款增速放緩甚至負增長的情況更加嚴峻。與之相對的是,居高不下的貸款需求與永遠不夠用的額度,存貸款之間的結構性失衡正在加劇。
業內普遍預測,1月貸款規模或達2.8萬億左右,伴隨著貸款需求上升,吸儲困難并未改善,存款流失的困境還在升級。
據央行近日公布的統計數據,2017年金融機構新增境內人民幣存款13.34萬億,同比少增1.8萬億。
特別是,2017年12月人民幣存款較11月末減少7749.04億元,其中,政府存款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存款均出現較大幅度下降。這意味著,吸儲困境已經從存款增速下降升級為存款規模負增長。
爆表的存貸比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某大行1月份貸款增加1000億,存款反而減少500億。天風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對記者直言,現在的信貸放量都是收容“超生游擊隊”,“超生”的孩子需要上戶口,可是銀行存款反而是下降的。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采訪中發現,存款下降、貸款上升的不匹配在2017年已有體現,甚至在部分地區普遍出現了存貸比爆表情況。
某大行地方支行行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2017年全支行存款13.5億,貸款20多億,存貸比早已超出100%。
這種情況在去年并不少見,該地省行層面也是如此。記者了解到,該行當地省級分行去年新增貸款300余億,新增存款只有170多億,多余額度靠總行支持,而這種情況在2017年之前并未出現。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該行總行層面看,存款增長大于貸款增長,但部分地區出現存貸比爆表的原因,與當地經濟發展情況、政策需求有關,比如有些地區處于發展期,基礎設施項目多,或扶貧任務較重,額度上需要總行給予更多支持。
該大行當地資深業務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1月份省行層面存款是增加的,但增速正在放緩。分部門來看,居民儲蓄存款增加,但對公存款下降。“結合當地往年情況,因為牽扯年初公司需要支付工程款,一季度對公存款都有下降,但今年下降幅度較往年更大。”
究其原因,該資深業務人士指出,一方面央行堅持中性貨幣政策,整個資金和M2增速都是向下趨勢,必然帶動社會資金量減少,最終體現在銀行存款上,不可能像往年增長那么多;另一方面,現在企業和政府平臺融資渠道都在收窄,對公企業和機構的流動性也在收緊。
存款增速不容樂觀
某大行信貸業務人士認為,隨著對金融業的監管加強,資管新規的逐步落地,當不合規的非標、理財等產品到期后,將不能存續,大量的資金無處可去,理論上有可能回到銀行存款和標準債券市場中,銀行目前的存款困境可能獲得緩解。
而前述銀行資深業務人士認為,情況未必如預計的那樣樂觀。一方面從宏觀環境上去杠桿還在繼續,資金整體上還是較往年偏緊;另一方面雖然社會資金將逐步規范,但銀行體系外循環的資金是否會回到體系內形成存款,目前尚不好判斷。因為居民存款分流到表外理財趨勢不容易逆轉,互聯網金融對資金的分流也很嚴重,銀行存款利率沒有抬升的情況下,存款回流的吸引力不大。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多數業內人士對于2018年存款回暖預期并不樂觀。
居民儲蓄率高增長是中國經濟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國經濟具有超強韌性,戰勝債務風險的有力支撐。但前社科院副院長、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近日指出,去年中國居民第一次出現了儲蓄增長率為負,中國居民很快將成為一個“赤字部門”。M2增長放緩,居民儲蓄存款下降,企業定期存款下降,都將產生很大影響。李揚認為,居民與企業存款的減少,與居民、企業收入增速下降有關,體現實體經濟存在問題。
某券商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未來銀行存款尤其是個人儲蓄存款增速放緩甚至下降,這一趨勢可能還將延續,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2016年起居民拿出大量儲蓄投資房地產,居民杠桿率攀升,截至2017年9月,居民部門杠桿率超過50%,在發展中經濟體處于高位;二是2012-2017年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下降近1800萬,而勞動人口正是拉動儲蓄的主力軍;三是消費增速加快,超過同期GDP增速,若消費增速超過收入增速,儲蓄減少也是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