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來看,新金融是指運用了新思想、新技術、新模式的金融業態。新金融起源于新思想,興起于新技術,完善于新模式。目前為止,新金融已經歷三次飛躍:
異軍突起的互聯網金融是新金融發展的第一次飛躍。這次飛躍以思維創新和渠道創新為核心,在思維創新上,平等、自由、開放、共享理念滲入金融生態,免費、極致、簡約、定制、跨界思維融入金融展業過程。在渠道創新上,基于互聯網的電商平臺、APP、移動終端成為新型經營載體。思維與渠道的融合,締造出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托、互聯網消費金融等業態。相比于傳統金融,互聯網金融在效率及用戶體驗上具有顯著優勢。
金融科技是新金融發展的第二次飛躍。互聯網金融追求“金融服務人人平等”,但在發展過程中,由于監管不及時、基礎設施及征信體系不健全、風控系統及技術手段落后,互聯網金融風險集聚爆發、行業聲譽急轉直下、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在此情況下,金融科技由國外引入國內,成為重塑互聯網金融生態的新力量。金融科技以技術創新為核心,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構建支撐新金融業態及展業模式的底層架構、數據倉庫及風控體系。可以認為,互聯網金融側重前臺創新,金融科技則更加注重中后臺流程優化。
當前,智慧金融、數字金融正開啟新金融發展的第三次飛躍。在互聯網金融思維創新、金融科技技術創新的基礎上,智慧金融和數字金融致力于實現新金融模式及流程創新。這與互聯網金融現有業態有很大不同,后者僅借助互聯網載體實現服務效率提升,未能從全局統籌創新的可持續性。相比而言,智慧金融以金融科技底層架構為支撐,通過智能化流程實現前中后臺一體化運營;數字金融基于大數據要素資源,通過數據驅動決策實現經營流程重構。兩者具有更為持久的生命力。
本次飛躍意味著新金融發展進入新時代,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一方面,引導新金融發展的新理念繼續深化。另一方面,推動新金融發展的新技術不斷更迭。同時,支撐新金融發展的新模式層出不窮。
新金融之所以能夠進入高質量發展時代,主要因為:
第一,新金融發展邏輯由理論檢驗變為實踐證明。過去很長時間里,關于技術創新推動金融業態變革,更多停留在理論檢驗層面,包括長尾理論、網絡經濟學、信息經濟學、平臺經濟學等。當前,金融科技業態已經覆蓋越來越多的長尾人群;金融科技技術降低了信息不對稱、提高了信息處理效率;金融科技企業正在向金融科技平臺轉變,規模紅利與平臺效益不斷釋放。
第二,持牌金融機構成為新金融發展的中堅力量。在互聯網金融發展階段,新金融主要對商業銀行零售板塊產生影響,但未觸及商業銀行核心業務。而證券、基金等非銀金融機構受到的影響則更小。與之不同,在金融科技發展階段,新金融影響幾乎遍及各類金融機構的全部業務。當前,以國有五大行、大型證券、基金公司為代表的持牌金融機構主動轉型,現已成為金融創新的主力軍。
第三,金融從業機構的開放式合作理念越來越強。在新金融發展過程中,金融從業機構的合作模式從“一對一”轉向“一對多”、“多對多”。在互聯網金融發展階段,商業銀行通過存管方式與網貸機構進行單邊合作;在金融科技發展階段,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共建實驗室,并通過組建聯盟方式加強多邊合作。當前,金融機構、互聯網平臺及實體企業正在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新金融生態圈。
第四,金融強監管培育了良好的新金融發展環境。盡管在發展初期,寬松的監管環境有利于新金融模式創新,但從長遠看,監管缺失將造成“劣幣驅逐良幣”,不利于新金融業態持久發展。當前,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已經取得積極成效,金融科技在發展初期即被納入監管。在金融強監管態勢下,風清氣正的金融創新氛圍愈發濃厚,新金融持續健康發展的生態環境開始形成。
在新金融高質量發展時代,網絡借貸平臺的總量將趨于平穩、借貸利率波動區間將進一步收窄,穩健經營理念將進一步鞏固;金融科技從業門檻提升,不同類型的從業機構將出現分化,擁有數據資源、技術優勢的企業將實現盈利增長,金融科技巨頭及獨角獸企業將加快上市步伐,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將有序退出市場;新一輪金融基礎設施更新將有序推進,云平臺、分布式數據庫、大數據決策等系統構建將取得重大突破。
除上述具體模式及業態發生變化外,高質量發展的新金融將著力完成三大使命:
一是解決中國金融業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這些問題的主要表現有: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發展不平衡,銀行業擴張速度最快,保險業發展速度最慢;同類金融機構差異化發展不充分,創新能力不強、力度不夠,同質競爭格局長期無法改變;金融機構內部聯動不充分,不同部門發展不平衡,前中后臺溝通流程繁瑣,展業效率不高、效果不好;金融機構渠道產品完善不充分,金融機構風控理念更新不充分、針對不同業務的風控流程不平衡。新金融有望在解決上述“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上發揮作用。
二是緊密聯系實體經濟發展需求,切實助力實體經濟提質增效。服務實體經濟不僅是金融業發展的初心,更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措施。傳統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上有待提升,具體表現為:服務手段太過單一,主要通過上規模進行信貸投放,實現放貸總量提升;服務結構有所偏好,主要面向大中型企業,無法有效滿足小微金融需求;服務流程太過繁瑣,重復操作偏多,客戶體驗不佳;服務可持續性明顯不足,信貸投放受經濟周期及政策影響顯著,信貸調整手段較為僵化、靈活性不夠。新金融有望在服務實體經濟的手段、結構、流程以及可持續性方面取得突破。
三是大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金融需要。伴隨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穩步推進,滿足不同類型人群的金融服務亟待推出,新金融將通過多樣化布局實現這一目標,具體路徑為:繼續擴大移動支付、智能支付的服務范圍,著力提升農村及偏遠地區的移動支付使用率;豐富智能投顧、智能理財等新型財富管理手段,尤其在新興中產階層和長尾人群財富管理領域下功夫;加快消費金融垂直化布局,完善包括場景拓展、客戶獲取、資金投放、風險控制在內的一體化經營流程;推進普惠金融、綠色金融深度開展,探索出符合市場規律的經營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