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發商的規模競賽中,曾經的銷售冠軍綠地似乎已經被遺忘。2月7日,綠地控股董事長張玉良按照慣例在年底舉辦媒體見面會,回顧2017年的艱難探索。
2017年,綠地地產實現合約銷售額3065億,同比增長20%。按照第三方機構的排名,綠地房地產業務的規模已經掉出行業前五,20%的規模增長比其他龍頭房企也較弱。
連張玉良也不得不承認,綠地遇到了機制瓶頸!半m然和其他國有企業相比,我們的效益高;但是與民營企業相比,我們的機制有點弱化,效益比人家低”,張玉良告訴記者。
從房企規模的排行榜來看,前四名中除了剛剛被深圳地鐵控股的萬科,其他都是民營企業。通過杠桿做大規模,通過跟投制度鼓舞職業經理人,已經成為民營企業在規模競賽中的制度優勢。
“我們只能通過協同來彌補”,張玉良說。“協同”是他總結2017年的三個關鍵詞之一,另外兩個是“創新”和“改革”。
綠地的“地產+”業務已經達到6個,分別是金融,基建,消費,科創,康養和文創。2017年,康養和科創成為了綠地的新業務。綠地成立了康養集團,瞄準養老產業中的旅居市場,已經開業6個康養酒店,并計劃明年開業拜年,3年開業500店?苿摲矫,綠地與上海三個“985”高校都建立了合作,希望將學校的科研項目引入綠地的小鎮中,作為產業支撐,而且綠地還參股了一些學校的科研項目。
基建這樣的“大生意”已經成為綠地集團另一個千億級產業板塊,2017年新簽約項目的總金額達到1941億元。所以即使綠地砍掉了能源產業,在資產規模上依然沒有太大的損失。而金融產業可以成立基金來為房地產輸血。即使是消費業務,綠地也能借助進口商品銷售和地方政府商榷,拿下物流用地。
其他所有產業的拓展都指向一個目標——幫助房產業務的效率,簡而言之,拿便宜的地。
2017年,綠地以不到600億的土地款拿了2325萬建筑面積的土地,可以產生3000億元貨值。如此算來,拿地成本為2500元/平米,界面記者計算后發現,綠地的成本在龍頭房企中僅僅高于恒大,甚至要低于碧桂園的3300元/平米。
除了用產業壯大房地產,綠地也啟動了內部改制。在母公司層面,綠地通過改變考評機制來推動領導層改革,新的機制以效率和成本為導向,使用了一大批年輕的管理者。而在子公司層面,綠地也推動管理層持股,實現混改,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張玉良說,2018年希望培養出培養8家以上300億大企業,這些大公司就至少可以為公司貢獻2400億元。
綠地的整體目標,已經從做中國最大的開發商,轉為成為一家萬億資產的公司。
到2017年底,綠地的資產已經達到8000億。根據董秘王曉東的描述,綠地的現金流歷史最好水平,2017年凈流入516億元,并連續7個月實現現金流為正。負債方面,綠地的有息負債余額 2700億元,負債率雖然已經位于88%的高位,但是已經呈現下降勢頭。
按照綠地的規劃,2018年經營收入可以達到6000億以上,房地產貢獻4000億。結算收入按照50%增長,為3500億,而綠地的總資產,將在2018年達到萬億級。參與東航,西安建工的混改,入股協信,都是為了實現萬億資產的目標。
張玉良說,雖然從銷售規模上來看,綠地已經不是第一。但是從財務結算規模來看,“2016年是中國房地產財物結算規模第一,2017年財務結算2900億,仍然在前列的。三大房企的財務結算規模和我們差不多,年度經營收入不會比我們多多少”。
張玉良對于房地產市場的判斷素來受到關注。在媒體見面會上,他明確表明了綠地的戰略“年初在三四線城市賺一波(紅利)”!拔覀円蚕M趹鹦g上賺一波行情,在三四線城市做一批短平快的項目,貢獻千億計的(銷售)規!。他表示,綠地在一二線城市溢出效應明顯的城市拿了不少地,這些地將在三季度有產出,為綠地的常規銷售外貢獻千億的增量。
張玉良明確表示這會是一筆斷線操作,“大部分三四線城市不可持續。 ”
2018年,綠地會繼續沿著2017年的思路拿地,拿特色小鎮,高鐵站,重大項目和特殊產業的項目。張玉良透露,僅僅一季度就至少要拿5000到6000畝地,全年則計劃拿地2.8萬畝到3萬畝,比2017多22000畝。年初,綠地已經在廣東陽江拿下1000畝土地,在江西,山東,西安的機場和高鐵站附近也在積極拿地。
雖然新業務的協同已經成為綠地的新亮點,但是張玉良明白“有所有有所不為”。比如租賃業務,綠地暫時不會大規模開展。
“在上海,樓板價一旦超過2萬,做租賃就算不過賬來了”,他說,“目前租賃用地僅僅面相全國資企業開放,綠地還沒有資格”。所以即便北京和上海綠地還有800億的商住項目存量因為政策的原因無法銷售,但是綠地不會用來做租賃。
“租賃房起步階段,政策還沒有跟上,比如稅收要不要減免,資金成本能不能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