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7年,華南城市經濟增長迅猛,尤其是深圳和廣州,分別以8.8%和7.3%的GDP增長率領先于全國平均水平6.9%。如此強勁的經濟增長趨勢使得深圳和廣州在2017年成為投資者競相爭奪之地。相關專家表示,鑒于政府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高度重視,預計大灣區內的城市投資將保持增長。
根據戴德梁行最新發布的《大中華區資本市場快訊》(以下簡稱《快訊》)顯示,中國內地商業地產投資于2017年再創新高,總金額達2730億元,同比增長30%。其中,外資投資于2017年顯著增長,同比增幅高達84%,占全年總投資額的21%。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華南城市在國家對大灣區發展的大力推動下,投資額呈大幅增長。其中兩大一線城市,廣州、深圳于2017年投資額同比翻了三倍。
粵港澳大灣區投資將保持增長
《快訊》分析了中國各大城市與地區2017年整體商業地產投資趨勢。由于北京核心區土地供應緊缺且拿地成本越來越高,開發商開始收購一些城市核心區存量項目,這樣成本相對低一些。因此,通過收購存量項目并對其進行翻新、改造,以全新的面貌推向市場從而獲取新的盈利點成為開發商新的業務模式。
在上海,隨著投資者對上海新興郊區商業中心的積極情緒,2017年四季度有大量交易記錄,包括在虹口的北外灘交易和在閔行的大虹橋。楊浦的新江灣板塊也十分活躍,共錄得有六起大宗投資交易,投資總額達71億元人民幣。
2017年,廣州零售物業全年成交金額大幅攀升,占到總成交金額的約41%。同期,傳統房地產企業購買深圳大宗物業金額達到173.6億元,其中有接近108億元用來購買廠房物業,占比超6成。
2017年華南城市經濟增長迅猛,尤其是深圳和廣州,其商業地產投資額相較2016年分別翻了三倍。戴德梁行大中華區投資及顧問服務部主管及環球董事李志榮表示,鑒于政府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高度重視,預期在大灣區內的城市投資將保持增長。
2017年香港商業地產投資總額同比增長92%,達1534億港元;其中工業和零售地產增幅顯著,分別較2016年增長2.4倍。2017年內地投資者于香港的總投資額是2016年投資的2倍,其中寫字樓投資占到99.5%。而香港本地投資者則更傾向于零售地產投資。
臺灣投資市場也于2017年回暖,全年商業地產投資額同比增長7%,達671億元新臺幣,終止了自2011年連續五年的量縮趨勢。工業寫字樓及工業地產為最受歡迎資產類別,占總投資額的一半。多達一半的物業投資為企業自用。
資金涌向長租公寓開發投資
2017年被稱為“新零售元年”,電商與商店不再水火不容。而是聯手做大全渠道零售這塊蛋糕。馬云提出“純電商已死”,阿里巴巴轉而與商場合作。繼私有化銀泰商業、與百聯集團達成戰略合作之后,又入股高鑫零售,實行網訂店取、送貨上門等一系列O2O措施,進一步吸客創收。在如今的新零售時代,體驗為王。電商不再與商場打價格仗,而是拋出橄欖枝,兩者通過共享會員系統、支付方式、物流配套,線上線下同價等策略,打破壁壘,相互推廣、引流,一起把市場做大。專家認為,在“新零售”圖景中,優質商業地產發展空間廣闊。
戴德梁行大中華區資本市場研究及預測主管陳妍斐表示:“城市更新和新興商圈將繼續成為2018年的關注焦點。在收益率普遍壓縮的大環境下,投資者更加重視于資產價值的提升。那些地理位置優越的老舊項目,通過有效翻新改造可帶來較大的升值空間。另外,一些新興商務區,例如北京麗澤、通州,上海大虹橋、前灘,廣州琶洲,深圳前海等都具有較大的資產增值潛力。”
從寫字樓投資看,雖其仍是最受歡迎資產類別,但較過去十年(2007-2016年)的平均占比55%已下降至43%。取而代之的是,酒店/旅游地產、服務式公寓以及產業園/研發中心等投資金額在2017年同比增長了2-3陪。與此同時,受益于國家“租售并舉”政策,大批資金涌向長租公寓的開發或投資。擁有優異的資產及品牌管理的大型購物商場也不斷受到投資者的追捧。
相關專家認為,伴隨中央及地方各項支持租賃住房發展的政策密集頒布,租賃住房市場發展進入快車道,房企、中介、銀行、互聯網巨頭等多方主體積極涌入長租公寓市場。2017年已然成為長租公寓市場發展的元年。只租不售的租賃住宅用地的出讓已經在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地先后推出,并受到市場的追捧。同時類Rei ts的破冰也為此類項目未來的融資渠道拓寬了可能性。此外,通過購買而獲取的整棟長租公寓房源,經過整體改造運營,一般會取得較好的資產增值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