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幾年,一些發家浙江的房企開始逐漸淡出地產圈,而它們的故事沉浮,成為了房地產歷史上重要的一筆]
過去二十年,中國房地產的快速發展讓許多開發商把握了時代的風口,成為了其他行業艷羨的對象。在這部發展史里面,很多企業家在不同時間出現在歷史的聚光燈下,每隔幾年,總有一些人被人記住,也有一些人開始慢慢被人遺忘。
2月22日晚,新湖中寶(4.300, -0.04, -0.92%)(600208.SH)發布公告稱,公司通過網絡競拍方式,競得萬得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3866.302萬股股權(占其總股本的6.0183%),競得價為13.68億元。此次競拍成功后,公司合計持有萬得信息7.0183%的股權。
新湖中寶表示,競拍股份有利于公司利用萬得信息的信息流和數據流優勢和公司的金融資源優勢,做大做強金融科技和大數據業務。
作為一家曾經以房地產為主業的浙系房企,新湖中寶正在慢慢退出房地產行業。而新湖中寶只是浙系房企的一個縮影,過去的幾年,這些發家浙江的房企開始逐漸淡出地產圈,而它們的故事沉浮,成為了房地產歷史上重要的一筆。
巔峰
浙系房企的代表企業無疑是綠城中國(03900.HK,下稱“綠城”),自1995年在杭州創立綠城至今,外界對宋衛平褒貶不一,有的人稱其忠于品質為先,有情懷,一手將綠城打造成明星企業;有的人認為他棋走險著,偏執激進,獨斷獨行。
不可否認的是,他始終被視為地產浙商的領軍式人物。
2009年,趕上地產好年代的綠城一度緊追萬科,以513億元的銷售額一躍成為國內規模第二大的房企。
2009年,浙系房企占據18個銷售百強席位,很多業內看法是,這是浙系房企最為巔峰的一年。
那一年,四萬億計劃和國十條發布不久,房地產觸底反彈。那一年,趕上了地產黃金歲月的綠城,風頭正火。
浙系老大哥是綠城,這個位置它坐了至少10年。千億的銷售額,到目前為止,也只有它完成,其他浙系房企還未入圍。
綠城的靈魂人物,浙系的領軍式人物是宋衛平。其本人是真性情也好,偏執激進也罷,他把綠城的房子打造成眾人垂涎的金礦,他輸出他宋氏房子的價值觀,用時間培育著一個關于產品品質不能低的市場,再用綠城的房子去喂養這個市場。對比同一時代的開發商,綠城的房子特點鮮明,追捧者紛至沓來。
可以說,浙系房企的產品成就其巔峰形象,無論是綠城還是濱江,這些企業把杭州的房地產市場做得非常挑剔。從某種程度看,一家房企如果在杭州可以做出成績,代表了這家房企的總體實力。
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以2007年至2017年這十年為期限,綠城、銀億、濱江、祥生地產集團、寧波奧克斯置業以及眾安房產,高頻現身榜單。
可以說,浙系房企出現在過去的黃金時代。
轉折點
不過,在不斷競爭的市場中,這群依靠產品的企業家,卻開始慢慢在高速發展中放慢了步伐。
嘉凱城(6.780, -0.03, -0.44%)(000918.SZ)易主了恒大;浙江城建把在杭州的兩個唯一在售項目賣給了新城地產和景瑞地產;物產中大(6.660,-0.03, -0.45%)(600704.SH)出售了旗下15家全資子公司股權予陽光城(8.070, -0.15, -1.82%)(000671.SZ);浙江農發轉讓潤和房產100%股權;浙江國貿出售湖州仁皇房地產100%股權。
2017年3月4日,浙江廣廈(3.530, -0.03, -0.84%)(600052.SH)發布公告,董事長張漢文因“個人工作調動”離職,公司董事張霞接任。這是六年半來,公司第五次更換董事長。
趕上地產黃金十年的浙江廣廈,卻沒能被大風吹得飛上天,因為一個號稱“中國第一衛星城”的超級大盤,最終拖垮了這家浙系房企。
超級大盤名為廣廈天都城,位于杭州余杭,距杭州市中心15公里左右,整體占地7000畝,規劃居住人口10萬人,建筑風格照抄巴黎,甚至在小區里建了仿真的埃菲爾鐵塔。
然而,項目開發并不順利。從2000年到2015年,15年間,這一項目僅完成開發一半的面積,當時僅有2000居民入住,一到夜晚人煙稀少,新城徹底成了杭州市民眼中的鬼城。
廣廈天都城失敗的原因復雜,包括政策變化,規劃遲遲未落地等。2002年,國家叫停土地權協議出讓,實行招拍掛新規,天都城項目后續的土地成本大幅提高。其一期1500畝土地以協議出讓性質獲得,作價2億多元,均價約15萬元/畝。剩余5000多畝土地極大地考驗著廣廈的資金鏈。2010年,天都城周邊地區的土地均價已達100萬元/畝。
由于銷售遇阻,公司深陷資金泥潭。
2008~2009年間,浙江廣廈靠打折甩賣資產,艱難挨過危機。但是,在廣廈控股集團董事局榮譽主席樓忠福的心中,始終藏著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夢。除建筑、房地產之外,浙江廣廈在能源領域投入了較大精力,先后投資了景寧縣白鶴水電站和英川水電站。有分析認為,廣廈集團多元化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牽絆了浙江廣廈前進的步伐。
杭州房地產人士告訴記者,廣廈整個房地產業務的體系都已經壞死并進入了死循環,自身規劃、營銷、融資、管理等都出了問題,而人也走得差不多了。“當年杭州要開發兩個衛星城,一個是天都城,另一個是萬科的良渚文化村,現在這兩個項目的發展可謂天壤之別。”在房產界人士看來,萬科的良渚文化村,雖然遠離市區,但在杭州人心目中卻是絕佳的宜居之地,風景如畫,配套齊全,房價逐年攀升。而廣廈天都城多年來售價幾乎沒有變動,這也說明了廣廈在房地產開發上面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
除天都城外,浙江廣廈在杭州主城區幾乎沒有開發的項目,零星開發的個別樓盤也是遠離主城區,多年來廣廈也沒有再出手拿地。記者從浙江省國土廳網站查詢發現,廣廈最近一宗拿地是在2012年。
由于浙江民間資金較多,也有浙系房企因為過于激進而失敗。2014年,浙江海寧一家名為海寧市立德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的企業由于未能如期償還多筆民間借款,多名債主已將其告上法庭。而由于資金鏈斷裂,立德房產旗下的多個項目已經爛尾。立德房產成立于1998年,是海寧本地一家規模較大的房企,十多年來開發了永福花園、金桂園、玫瑰園、麗都水岸等多個住宅項目。
轉型
由于未能踏準節奏,很多浙系房企都選擇了轉型,包括萬好萬家(600576.SH)、浙江東日(8.800, -0.10, -1.12%)(600113.SH)、萊茵體育(4.180, -0.06, -1.42%)(000558.SZ)都選擇了退出房地產,并積極轉型其他產業。
2015年,浙江廣廈宣布,3年內退出房地產,并開始剝離相關資產。根據其2017年年報,上市公司浙江廣廈所剩房地產主要資產僅雍竺實業49%股權及天都實業。
浙江廣廈在公告中稱,長期來看,隨著競爭的加劇,未來房地產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中小型房企生存壓力加劇;短期內,受高庫存、投資性需求減少、落實不動產登記制度及房產稅推出預期等因素影響,去化壓力仍舊較大,行業利潤率可能進一步下滑。退出是為增強公司在資本市場的競爭力,提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浙江廣廈在公告中稱,從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未來發展角度考慮,公司近年來一直積極探索多元化發展的戰略方向。一方面,公司始終堅持穩健發展的原則,堅持做好現有項目的開發,通過銷售清盤、股權轉讓等方式進行快速去化和剝離;另一方面,于2014年進行資產置換,置入盈利能力和發展空間較強的影視文化行業,邁出轉型的第一步,并積極探索符合上市公司發展的新的產業方向。
2014年9月25日,浙江廣廈與陜西博大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將持有的子公司陜西廣福置業發展有限公司90%的股權轉讓給陜西博大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轉讓價格逾3.3億元。轉讓交易完成后,陜西廣福置業發展有限公司不再納入公司合并報表范圍。2014年6月18日,浙江廣廈公告稱,公司擬將持有的浙江藍天白云會展中心有限公司96.43%的股權和杭州華僑飯店有限責任公司90%的股權與盧英英、盧綱平持有的東陽福添影視有限公司100%的股權進行置換,正式涉足影視行業。
2014年廣廈投資出品的《妻子的秘密》,創下湖南衛視首播同期收視第一、網絡點擊率第一名的火爆收視紀錄。在收購福添影視后,今年又投資3部電影、9部總長達400集以上的電視劇。
產品悖論
浙系房企的保守,幾乎是地產圈的一個共識,第一財經記者采訪多位地產圈人士發現,對于浙系房企而言,成也產品,敗也產品。
“過度關注產品打造,忽略了高周轉,在規模競爭時代,企業發展速度并不快。”一位浙系房企總裁告訴記者。
從目前的觀察看,浙系房企的周轉速度明顯低于閩系、粵系房企,而高周轉是擴大規模的重要手段。
“老宋(宋衛平)對產品要求很高,我們的成本明顯比同類企業高,最后利潤率也不及其他房企。”一位綠城人士告訴記者。
易居中國CEO丁祖昱曾發文認為,以綠城為代表的浙江房企在資本市場相當保守。浙江房企在內地IPO上市融資無望的情況下,僅有極少數借殼上市成功的例子,且很難滿足再融資的有關政策,此外對于赴港上市不夠熱心,更缺乏全球性融資的人才和成功案例,過度依賴銀行貸款,因此浙江房企在利用資本市場杠桿方面這一輪全面落后。
同比之下,福建房企在資本市場的布局更為普遍,包括廈門建發、泰禾、陽光城、融信、正榮等在內的地產開發企業均已實現在國內A股或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
此外,浙系房企在這一輪競爭中,杠桿并未用夠。目前A股的浙江板塊共308家上市公司,其中8家主業明確的房地產公司,分別是新湖中寶、嘉凱城、濱江房產、廣宇房產、榮安地產(4.110, -0.10, -2.38%)、中國廣廈、臥龍地產(5.390, -0.03, -0.55%)、宋都地產。無論是從拿地魄力還是市值表現,整體上超常規發展的勢頭都不夠。
事實上,無論是之前過度杠桿的倒閉,還是之后對于房地產周期判斷的失誤,浙系房企開始逐漸失去了自己的地位。2009年的黃金期,很多浙系企業在溫州炒房團的帶動下進行了很多民間融資,無限放大自己的杠桿,隨后的樓市調控期導致這些企業相繼出現資金情況,多家小型浙系房企都出現了資金鏈斷裂。而這樣的陰影讓整個浙系房企開始畏首畏尾,在新一輪的房地產發展周期,其拿地風格日漸保守。相比之下其他房企就顯得更加勇猛,發展速度和浙系拉開差距,而在目前規模為王的年代,規模決定了話語權。這也是浙系房企逐漸衰落的原因。
雖然浙系房企正逐漸淡出市場,但浙江房地產市場則呈現出增長的景象。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發現,浙江省2016年及2017年的房地產開發投資分別為7469億元、8227億元,同比增長5.0%及10.1%;同期商品房銷售為9605億元和12340億元,同比增速達52.5%與28.5%。
很多開發商同樣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以杭州為例,透明售房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年杭州前十強房企的成交總額達1571億,其中杭州萬科以281億的簽約銷售坐上杭州市場頭把交椅。住宅市場的領跑也非萬科“城市配套服務商”在杭州實踐過程中僅有的姿態,它還在產城、泊寓、物流、“軌道+物業”等新業務上不斷發力。在萬科體系內,杭州已經是一個重要的城市,把萬科很多業務進行了實踐。
在這里同樣做得好的還有融信中國,其在G20之前布局項目超過10個,可以說大大提高土地儲備的同時,降低了自己的土地成本。
回頭看,這些房企成為了房地產歷史的重點部分,濃墨重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