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孫羅南 濟南報道
2018年,中國企業赴美上市,以重量級IPO案開局。2月28日,愛奇藝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招股說明書,擬在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計劃通過首次公開募股(IPO)募集15億美元。愛奇藝此次赴美IPO,宣傳重點之一是其人工智能業務。 眼下,赴境外上市成為一股潮流,尤其是新興科技和創新型企業。而全球IPO市場生態也在發生微妙變化,各地爭奪擬IPO企業意圖明顯。 據《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的話,美國證券監管機構希望刺激更多IPO,正考慮放松管制,允許所有公司在宣布發售股票之前與投資者私下舉行會談,而不僅僅是小公司。 美國此舉旨在吸引更多企業赴美上市。與此同時,港交所也不希望錯過更多的內地企業,其正就上市規則作出24年來的最大變革,將拓寬上市條件,允許“同股不同權”公司在主板上市;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預期最低市值須達15億港元。 以新經濟企業為主
在愛奇藝之前,已經有20余家中國企業在2017年赴美上市。這股熱潮在2018年有望延續。 在不斷升溫的赴美上市潮中,不乏山東企業身影。2017年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中,有兩家山東企業,分別是煙臺的金正環保和青島的天地薈,前者隸屬特種膜生產與新生水回用領域,后者屬于寵物食品領域。 赴美上市火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開源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楊海對經濟導報記者說,國內現在新股發行趨嚴,一些企業會選擇另外一條出路。 港交所近年來成為內地企業境外IPO的首選地之一。不過,此前有外媒稱,港交所蟬聯兩年的IPO首選交易所的頭銜將被紐交所取代。 山東一家準備赴美上市企業的負責人近期對經濟導報記者坦言,“根據公司現有情況,赴港上市基本不可能。我國香港地區對企業的上市條件是根據企業體量、歷史、資歷、資本來考量的,我們綜合考慮還是在納斯達克上市更合適。納斯達克是個包容性比較強的市場,更注重企業成長潛力! 深圳耀世利金融控股集團副總裁、美國區域負責人池俊祥近期在濟南參加一項活動時表示,2017年赴美上市迎來了一個爆發,大量互聯網金融企業在美國上市。在美國的大量中國上市公司大都以新經濟企業為主。 從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歷史時間線看,池俊祥說,2013年初,中國證監會進一步放寬境內企業境外上市的條件,赴境外上市企業數量恢復增長。2014年,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數量迎來小高峰,當年有14家企業在美上市。但在2015年,A股的火爆催生中概股私有化趨勢。 “而從2016年起,中概股市場又出現了新變化!彼硎,私有化趨勢轉“冷”,選擇赴美上市的企業數量再度回升。2017年以來,中概股市場涌現了一批互聯網金融企業。經過洗禮,在美國還有大量中國上市公司,大都以新經濟企業為主。
“發展方向是往科技走”
從行業分析統計,池俊祥說,納斯達克2012-2016年上市企業行業分布,醫藥生物占到46%,金融占到21%,TMT(電信、媒體和科技)占到15%,大消費占到14%。 他表示,2012-2016年是醫藥生物企業比較多,主要是這類企業只要成立一年就可以去上市,所以在美國有大量、新的醫療技術公司。此外,在大消費領域也有很多中概股。 與此同時,池俊祥特別強調,鼓勵一些企業在美國上市后往科技方面發展。像阿里巴巴、唯品會、京東等,都包含一些云計算或大數據等偏人工智能的科技含量,“所以未來發展方向一定是往科技走,因為科技公司才會有源源不斷的造血能力! 中國科技巨頭2017年在美股的表現可圈可點,阿里巴巴股價累計上漲逾100%,京東股價上漲65.8%,網易股價上漲71.8%,新浪股價上漲71.5%。 美股屢創新高的不俗表現,也為其IPO市場的熱鬧景象奠定了基礎。 池俊祥分析說,從中概股企業所在行業占比看,TMT占38%,工業占22%,大消費占18%。從中概股行業總市值占比看,TMT占64.37%,資源/能源占18.33%,金融占7.22%。 “選擇赴美上市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氣和眼光的事情!背乜∠檎f,在美國特別是納斯達克市場,沒有很嚴的上市標準,但企業是在全球媒體的聚光燈下,必須以最高標準要求自己。
允許未盈利 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吸引中國企業到美國上市的原因之一還在于,允許企業以雙層股權結構的方式上市,發行具有不同表決權的股票,又稱為“同股不同權”。其在美國市場并不鮮見,采取這類架構的多是科技類公司。尤其在赴美上市的中企中,阿里巴巴、百度、京東等均采用該模式。 對于雙層股權結構,通常將股票分為A、B兩個系列,其中,對外部投資者發行的A系列有1票投票權,而管理層持有的B系列每股有N票投票權。這樣的股權結構設計,對一些科技公司非常重要,有利于公司創始人對控制權的掌控。 如今,港交所在允許“同股不同權”方面正向前邁出一步,顯然不希望錯過更多的內地企業。 就在2月23日,港交所公布了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赴港上市的第二輪市場咨詢方案。對于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權架構公司以及欲將香港作為第二上市地的公司,作了具體的上市要求,咨詢期為一個月。 港交所在方案中,就從事醫藥(小分子藥物)、生物制藥和醫療器械(包括診斷)生產和研發,但尚未盈利或未有收益的生物科技發行人的上市合適性提供了具體指引。 根據方案,擬吸引那些以研發為主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且上市前12個月一直從事核心產品的研發,必須擁有其核心產品相關的專利,且在建議上市前至少6個月得到至少1名資深投資者提供的相當數額的第三方投資。 有分析認為,港交所此時拓寬上市制度,也是由于預計今年將有多家內地科技類企業赴港上市。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強調,今年港交所的頭等大事就是完成上市改革,保持香港作為全球首選集資市場的優勢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