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濟南報道 “姐,你的指甲是不是平時容易劈裂?或者坑坑洼洼缺乏光澤?應該多做做保養。這樣您可以辦理一張充值卡,第一次的美甲費用當時就免了。”剛剛過完春節假期回到濟南的白領李家思,在濟南山師東路商圈的某美甲店做指甲時,前后被美甲師多次勸說充值或者辦理VIP會員。面對美甲師意味深長的“勸說式”營銷,李家思感覺自己實在不好意思拒絕,于是充值300元辦理了一張卡。 事實上,和李家思一樣,很多人總是經受不住銷售人員的“攻勢”,錢包里不知不覺中多了十幾張各個商店和消費場所的會員卡和充值卡。 “辦了卡卻去不了幾次,有的卡充值后都忘記了里面還有多少費用,仿佛這些卡片不知不覺中就把錢給‘吸’走了。”李家思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自己每過一段時間就要整理錢包,每次都要扔掉一批會員卡和打折卡。 不僅是美甲,理發、美容、購物、健身、通訊乃至房產等多個行業都存在著“過度營銷”的現象。辦會員卡、套餐升級、增加服務項目等,甚至通過所謂的優惠政策誘導消費者,以獲得更為長久的利益。辦卡吸金是一種商業運轉模式,有一些不法商家還存在著辦卡不認賬甚至跑路的情況,最終“栽坑”的還是消費者本人。
辦卡“套”住客戶
“游泳、健身,了解一下。”不知何時起,在超市入口、商圈街邊你總能聽到這樣的聲音。在全民健身火熱的同時,健身房的營銷也讓不少消費者頭痛不已。 三個月前,正是被公司樓下發放的健身房傳單所吸引,在濟南高新區工作的職員王曉麗留了自己的電話號碼給健身房推銷人員。“因為當時健身房還沒有完全裝修好,要與樓下的商場同步開業,因此銷售代表對我說,如果提前辦卡,可以享受到最低的年卡價格。”考慮到健身房距離較近,王曉麗決定等健身房正式開業后再繳納費用,所以直接留下了會員信息和聯系方式。此后一個多月時間,王曉麗反復接到了健身房銷售代表不下10次推銷電話,其中有兩次居然還要再次確定會員詳細信息等內容。 反復的電話推銷讓王曉麗忍無可忍,久而久之她也對這家健身房徹底失去了興趣。最終王曉麗把打來電話的號碼進行了投訴,直接找到健身房負責經理,要求消除自己的會員信息,并明確表示自己不想再考慮辦卡了。和商家交涉后,王曉麗又接過兩次電話。她感覺一旦電話號碼給了商家,等于信息完全暴露,推銷騷擾電話也就隨之而來。 經濟導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賣卡辦店”幾乎是健身房行業內的常見“套路”。“許多健身門店,一開始只需要六七十萬元的啟動資金。將場地租賃下來,門面稍作裝修,購買或租一些健身器材,再招幾名前臺、銷售和教練,就可以開門營業并賣卡了。”曾經從事過私教職業的健身教練孫偉對經濟導報記者透露,按照目前的“行情”,健身門店的健身卡都是1至3年為期,時間越長折扣越優惠。不少消費者有時候本著“占便宜”的心理,辦理了長期會員卡,但真正使用的次數卻很難保證。 “很多銷售人員拿著很低的基本工資,收入考核需要依靠賣卡提成。因此銷售代表會在街邊采用發傳單等模式收攬會員,通過營銷手段將健身房的資質和優惠條件吹得天花亂墜。”孫偉表示,一般一家健身房會在開業期間雇傭大學生、兼職等銷售人員進行“掃街”,一般一天能夠吸收從幾十人到上百人的新會員。通過一個多月時間的營銷,就能夠達到二三百萬元的銷售額,這些錢足夠一家門店的運營和員工工資,剩下的費用足夠繼續投資其他的新門店。 通過辦卡,如此往復,不少服務型商家瘋狂擴張,也儲備了足夠的運轉資金。“但是一旦資金鏈斷裂,或者銷售款被老板挪作他用,就可能導致風險的出現。而只要旗下一家門店出現資金問題,無論是飲鴆止渴式的‘畸形賣卡’還是索性關門歇業,都會讓整個連鎖門店出現多米諾骨牌式的停盤。”濟南風行Fitness健身俱樂部創始人張爽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作為服務型商家,更多的要提供真正配套的服務和產品,而不是僅僅依靠辦卡的資金生存。 “市場上那些‘空手套白狼’式發展的健身會所,因為新會員加盟、資金鏈或者服務跟不上等問題,普遍活不過兩年,這也成為辦卡的陷阱。一旦抗不過這個階段,老板就會謀劃著出手轉讓,或者干脆關門開溜,對于辦了卡的消費者而言,這就相當于商家中途違約。”張爽認為,商家如果確實存在經營問題,應該及早通知會員和辦卡的消費者,否則就涉嫌違約甚至欺詐行為。
市場期待規范化
李家思說,面對很多商家的口頭承諾,辦了卡后,自己就遇到過幾次服務質量“縮水”的問題。還曾經為了退掉一張理發店的會員卡,她不得不與理發店負責人交涉了三次。 “當初我辦卡后,理發店承諾‘總監’剪發3折優惠,但第二次去就遭遇了一位新手,剪出來的效果和第一次辦卡時候的效果完全不一樣。”李家思試圖讓理發店退還“會員卡”中的剩余金額。但理發店方面卻聲稱,一旦購買“會員卡”即視為接受“會員卡”條款,根據其“會員卡”條款,消費者無權要求退款。李家思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面對這樣的商家,她也很無奈,一方面自己沒有時間與商家耗下去,另外辦卡的費用也不是特別多,所以最終也沒有再追究下去。 1日,經濟導報記者在與多位消費者的交流中了解到,基本上消費者都曾在單用途預付卡使用中碰到“服務質量縮水”的現象,這是單用途預付卡持有者最常見的侵權糾紛類型。 面對消費者選擇預付卡這種消費方式,山東省商業貿易服務協會顧問、資深維權人顧理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對于商家“過度營銷”后產生的辦卡行為,實際上消費者擁有預付款的所有權,預付卡發行商家只是暫時保管預付款。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商家‘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而且還明確了消費者因虛假宣傳權益受損時擁有求償權。”顧理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根據2015年《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中針對預付卡有更細致的規定,預付卡商家“未按約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應當履約或者退款,并應當承擔預付款的利息、賠付消費者的合理費用”。《合同法》也規定了預付卡發行方作為合同方必須承擔違約責任。 顧理表示,針對預付卡持有者“遭遇關門侵害”、發卡方卷款跑路的問題,成為僅次于服務質量縮水的第二大侵權糾紛類型。他認為,根據《合同法》、《公司法》,還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發行主體重組后的新公司對預付卡的承諾都應該繼續承擔。在發行主體虧損倒閉的情況下,預付卡持卡人同樣也是企業債權人,企業破產清算程序中也必須償還消費者的預付款。但往往消費者的維權意識淡薄,即使被侵權也自認倒霉,這也助長了商家辦卡吸金的氣焰。 “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自由自愿公平交易,買賣雙方各取所利。商家的過度營銷實屬短視行為,并不可取。”山東惠比特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史明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隨著市場競爭走向規范化,以及消費者愈發理性,加之法律對個人隱私保護的加強,商家的銷售行為將受到約束,過度營銷空間也越來越窄。史明認為,從經營角度來看,商家要想取得長遠發展,還是應立足于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消費體驗,以贏得消費者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