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安
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近日發布數據顯示,2017年,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成效繼續顯現,民生領域向好,居民收入平穩增長,消費結構持續升級,樓市同步降溫,社會民生領域持續改善,協同發展態勢穩步增強。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不斷深入,三地居民生活水平提升,腰包漸鼓,增收有了新亮點。數據顯示,2017年,京津冀三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57230元、37022元和21484元,名義增速分別為8.9%、8.7%和8.9%,實際增速分別為6.9%、6.5%和7.1%,三地居民收入平穩增長,增速均跑贏GDP,與經濟發展同步。
近幾年,雖然我國在工資分配領域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收入分配中的一些問題仍未扭轉。在經濟放緩和房地產市場調控下,一些地方政府面臨更大的財政壓力,要實現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保持同步或者是更快的增長面臨一些困難。如果居民收入的增長快于GDP的增長,意味著居民享有更大份額的收益。然而,過去十年,政府部門的財政收入與企業盈余占GDP的比重穩步上升,而勞動者收入占GDP之比從2000年的51%降至2012年的45%。現在是時候讓勞動者收入占比回歸到更合理水平上了。
社科院此前發布的經濟藍皮書指出,我國工薪勞動者勞動報酬增長相對于GDP增長來說比較緩慢,工薪勞動者工資水平確實到了該漲的時候。報告通過計算得出,從平均貨幣工資水平來看,我國全部雇員1985年年均工資為1120元,到2012年增長到34905元,共增長了25.85倍。而同一時期人均GDP則從857元增加到29991元,增加了31.1倍。報告指出,中國工薪勞動者工資水平確實到了該漲的時候。
從實際來看,這些年經濟增長速度要比居民實際收入增長快,政府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更快于城鄉居民實際收入的速度,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因此,“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有一定難度,這需要努力改變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不可否認,在分切GDP這個“大蛋糕”時,如果資本、政府拿走得太多,必然意味著“勞動報酬”所能分享到的將會更少、更微薄。而“勞動報酬”占比下降又意味著,在各種生產要素中,“勞動”的地位日趨邊緣化,變得愈來愈無足輕重。這種情勢下,勞動及勞動者應有的體面和尊嚴,勢必極大受挫,從而在社會上產生輕視勞動創造的傾向。從另一角度看,企業如果能憑借過低的人力資本就可以維持粗放增長條件下非勞動生產要素的高回報率,就不愿為技術進步投資,最終必然對企業的經營、對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長期的難以彌補的災難性后果。
雖然,近年來,政府在涉及二次分配的社會福利等方面加大了投入,但也無法完全改變初次分配不公帶來的巨大差距。而要真正改變經濟增長模式,根子還在收入分配領域——即提高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這就要求政府能很好地轉換角色,如果政府部門還是停留于制定最低工資標準制度和企業工資指導線的層面,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恐怕就只能是一句空話。因此,要引導不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回到健康的軌道上來,并在法制的框架內規范運行。迫切需要政府行政公權力有所為有所不為,以真正的法律公平正義守護人的身份參與收入分配制度的重建,著力讓勞動者能夠真正同享經濟發展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