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 圖
3月13日,港股上市房企建業地產交出了2017年度的成績單。
凈利增長101.3%
公告顯示,公司實現收益138.79億元,同比增長46.2%;凈利潤8.11億元,同比增長101.3%;基本每股收益為人民幣33.19分;擬每股派現12.29港仙。對于這一業績上漲,公告稱主要是由于物業竣工項目增加所致。
這一成績排在全國房企52位左右的位置,對規模沒有“執念”的建業地產董事局主席胡葆森似乎挺滿意。在他看來,“十年之前建業位列百強企業里面,今天在百強企業里面,我們希望十年之后依然是中國房地產行業的百強企業。”
細分來看,2017年,建業地產物業銷售收益增加44.9%至132.11億元,占比約95%,是收入構成的絕對主力,公司今年業績的增長也基本得力于此。租金收入0.95億元。酒店經營的收入增加9.9%至2.66億元。項目管理服務收入增長688.6%至3.08億元,主要由于新增項目所致。
盈利方面,2017年,公司毛利增長43.1%至32.81億元,毛利率為23.6%,較去年下降0.5個百分點。凈利率為6.5%,上年同期為4.3%。于2017年投資物業公平值增加凈額2.43億元。
此外,截至2017年12月31日,凈借貸總額約為43億元,凈借貸比率為50.8%。
根據公告,截至2017年12月31日,集團已參與75個輕資產項目,計劃建筑面積合共約1246萬平方米。公司在建項目65個項目,在建項目總建筑面積為841.7萬平方米。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公司擁有土地儲備建筑面積3188萬平方米,其中權益建筑面積約2425萬平方米。
隨著規模的變大,建業地產的負債率也在持續上升。
2015-2017年三年間,建業地產的負債率從81.59%上升到86.45%。
堅守河南
當房企紛紛走上規模化擴張道路,在全國布局的當下,建業地產因為堅決不出河南而在行業中獨樹一幟。這一策略在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看來,基本錯過了全國化發展的機會。
在放眼全國還是深耕本地的討論中,建業總是被視作后者論點的一大支撐。誠然,自1992年成立以來,建業從未走出過河南,雖不是恒大、碧桂園這樣樓盤遍地的超級航母,但經過多年的深耕,建業地產在河南的統治地位卻毋庸置疑。
2017年8月19日,在寧夏銀川召開的亞布力夏季論壇上,胡葆森表示:“現在正處于二線城市房企洗牌過程,再過兩三年時間,中小型房地產商基本出局。五年之后,中國100強房企會占到整個市場份額的70%以上,20強房企能占據40%到50%市場份額”。
在大者恒大,強者恒強的趨勢下,胡葆森依然未曾想去丈量全國,而是在河南的版圖上思忖著踱步。
行業身處大年,數據大漲不足為奇,只是這背后也顯示出建業豫系地產第一的光環,正在遭受著空前的壓力。
胡葆森的戰略決定了河南是建業唯一的糧倉,這其中省會鄭州更是建業的票倉根據地,2016年鄭州對其業績貢獻占據半壁江山。
當正商地產、康橋地產等本地房企不斷發力,萬科、融創等頭部房企也攻城略地、分一杯羹時,在鄭州市場嘗到甜頭的融創更是以一場“別開生面”的年會來嘉獎這一年在鄭州市場的表現,建業的生存空間已然被壓縮。
按照2017年的銷售數據,建業在河南的市場占有率為4.3%,即便算上代建的70億元銷售額,市占率也剛破5%。
克而瑞數據顯示,在2017年鄭州房地產企業權益銷售金額排行中,建業地產排名第六,金額不及第一名正商地產的三分之一。此外,萬科、融創、碧桂園、保利、綠地、恒大等頭部房企均在榜上占據一席,大房企下沉過程中正在與建業開展正面碰撞。
張宏偉認為,最近三年大部分品牌房企相繼進入鄭州市場,包括鄭州本土的房企也在快速發展,建業確實遭受了不小的損失,雖然其重返霸主的野心始終存在,但品牌房企的加速布局讓建業的這一“回歸”阻力不小。
胡葆森自然不會放過河南的市場,他要不斷提高這個市場的份額。根據他提出的目標,希望自2018年開始,用三年時間,達到在河南市場10%的份額,具體到2018年則是7%-8%。為此,建業覆蓋了河南省、市、縣、鎮、村各個層級市場。
不斷下沉中,建業試圖擺脫鄭州“依賴癥”,2017年除了鄭州和濟源外,其他城市均出現增長,各城市的業務貢獻更加均衡。銷售過10億元的城市由2016年的2個增長至11個,出現了多點開花的局面,其中安陽、周口、南陽增幅超過300%。
張宏偉強調,作為本土企業,建業對于本地市場需求了解透徹,其在河南的三四線城市甚至縣城、鄉鎮的深耕確實做得比較扎實。最近兩年,三四線城市依然存在較大的機會,能夠支撐建業短期內依然保持一個穩定增長的態勢。
《國際金融報》記者試圖聯系胡葆森,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