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濟南報道 近日讀者張先生致電本報稱,有不少券商傭金降至萬分之三甚至更低,并因此對券商的服務產生了擔憂。經濟導報記者采訪后不僅證實了讀者的反映,并發現該傭金率已接近盈利底線。與此同時,一些券商還在加大對客戶的服務力度。 既然單靠傭金幾無盈利空間,券商的服務還靠譜嗎?中泰證券資深分析師劉保民認為,券商降低傭金是市場公開競爭的結果,亦是大勢所趨;同樣大勢所趨的是券商服務的多元化,只有與不同層次的客戶建立多元、共贏的合作關系,券商才能更好地盈利。
縮水九成引發擔憂
“近期推薦您關注這只個股。”盡管經濟導報記者聲稱自己并未關注證券市場,但還是被中泰證券濟南歷山路營業部的工作人員推薦了某環保題材的個股,而且對方還說“近期每周末我們都有講座,授課的都是我們的資深分析師,隨時歡迎您來聽講。”中泰證券是山東唯一的本土券商。 工作人員積極向“準客戶”推薦個股并安排講座,這被身為授課講師之一的劉保民定義為中泰證券的附加服務,“針對個人投資者,我們經常組織免費的講座、報告,提升客戶的市場判斷能力。” 有道是服務為王,為客戶提供附加服務并不稀奇,稀奇的是在增加服務的同時,券商制定的服務價格卻是幾年前的十分之一。 一般而言,投資者在委托券商買賣證券時通常要繳納包括印花稅、傭金、過戶費三種費用。根據相關規定,印花稅和過戶費的費率相對固定;于是“不得高于證券交易金額的3‰”、可在最高限額內向下浮動的傭金費率,也就成了券商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的服務價格。 引起開篇致電本報的張先生擔憂的,便是這服務價格的“大幅下降”。張先生稱自己多年未關注證券市場,但最近偶然發現當年3‰的傭金降到了0.3‰甚至更低,他認為價格縮水往往伴隨著質量的降低,與此同時券商還在增加免費的“附加服務”,他由此擔心券商的服務品質也會大幅縮水。張先生的反映得到了證實,經濟導報記者檢索發現在2017年年底,川財證券推出綜合理財APP明傭寶,直接對傭金“一口價”定為0.25‰,當時就在業內引發熱議;而目前東方財富證券等券商官方網站都在醒目位置掛著“傭金萬2.5”的字樣,可見“傭金降到了0.3‰甚至更低”的情況屬實,甚至由“熱議”升級為“熱潮”。 “萬2.5”對券商意味著什么?據了解,目前滬深交易所會按成交額,向券商收取一定比例的經手費、證管費、過戶費等、約為“萬0.7-萬0.9”的費用,這部分“硬性成本”占比已達“萬2.5”的三分之一,再加上系統、場地、稅費,還有上述免費講座的“附加服務”等其他業務成本,分析人士粗略估算稱,“萬2.5”已接近券商的盈利底線。
傭金緣何“不受關注”
與張先生離開證券市場多年不同,經濟導報記者朋友圈中另有些一直在股市摸爬滾打的股民。粗略采訪后發現,這些股民對傭金費率并不敏感,其中有位股民的傭金費率甚至高達1‰。 實際上,目前券商對傭金費率的把握也比較靈活。經濟導報記者致電長江證券等,對方雖未給出明確的傭金費率,但表示網點不同、客戶資質不同,費率會有調整。如此看來,如果對券商服務感到不滿,傭金率高達1‰的那位股民完全可以到同一券商的其他網點協商傭金費率,甚至改選官網高掛“傭金萬2.5”的其他券商;而這位股民告訴經濟導報記者,目前他投入股市的總金額不到5萬元,平時交易次數也不多,所以傭金率對他影響不大。 “現在股民都很成熟了,單純靠降低傭金費率已經無法吸引投資者。”劉保民如是總結,并認為目前多數券商就是通過自己不同的服務標準與價格,與各種投資者進行“雙向選擇”。 如此看來,傭金費率的高低并非投資者選擇券商的唯一標準。另一方面,劉保民坦陳就在數年前,傭金在券商營收中的占比還相當大;而如今,很多券商已經把曾經重要的營收項目壓縮至接近盈利底線,可見這部分營收占比越來越低。 上述觀點有公開數據支撐:根據證券業協會數據推算,2017年全年券商共攬入傭金857.78億元,比2016年下降32.77%,占收入比約為29%;而在2011年,傭金收入占比超過50%。與此同時,行業整體傭金費率也從2011年的0.8‰降至現在的0.3‰甚至更低。 傭金費率與傭金收入占比同步降低,劉保民認為這既是市場公開競爭的結果,也是券商擺脫盈利單純依賴傭金的體現。
重視兩融業務
如上所述,隨著市場的競爭,傭金已然無法成為券商的主要營收來源,故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實現多元化營收便成為券商當務之急。 劉保民首先提到了資產管理業務,“近年來,我們先后推出‘理財商城’、‘齊魯穩固’系列理財產品,為我們的客戶提供專業的理財服務。”官網顯示,一份名為齊魯穩固21天63天份額1號的理財產品,投資期限是63天,年化收益率達到5%。有分析認為,券商理財因安全性高、滿足保本要求,流動性好、不影響募集資金投資計劃正常進行,更受上市公司青睞。 故受此影響,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2017年券商資產管理業務營收310.21億元,同比增長4.64%,占比已達10%。 此外有分析認為,不少券商已將業務重點轉向融資融券的“兩融”業務。劉保民認為“兩融”尤其是融資業務,是基于證券市場長期穩定向好的預期,而給資金規模小但優質的企業一個金融杠桿,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所以鑒于目前山東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時期,我們公司也會據此調整金融杠桿,助力新舊動能轉換。 萬德數據顯示,2017年券商因融資融券業務產生的證券交易金額超過23萬億元,收入800.81億元,如此體量足以勝任杠桿之責。 而在談到助力新舊動能轉換的話題時,劉保民還提到了券商傳統三大業務之一的承銷與保薦業務,“目前我們正深入一級市場,植根山東全省進行持續調研,特別是針對高新技術企業所需,對其中的優質企業進行上市輔導。”他認為在新舊動能轉換之機,此類業務大有可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