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姜旺 濟南報道
受去年11月“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影響,近期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增長較快,成為被關注的焦點。目前來看,資管新規雖未落地,結構性存款接棒銀行保本理財有望逐漸成為理財市場的“新寵”。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2月末境內個人、單位結構性存款合計高達8.36萬億元,同比增長45.08%。和同期活期存款8.29%、定期存款-0.58%的增速相比,其增長勢頭可謂驚人。環比來看,2017年12月末結構性存款合計尚不足7萬億元,這意味著在2018年1-2月這短短的兩個月內,結構性存款便已增加了1.4萬億元。 華創證券固定收益團隊分析認為,資管新規下,銀行表內理財存在向結構性存款轉化的內在需求。未來如果表內理財產品均向結構性存款轉型,結構性存款規模將繼續增長,乃至翻倍。
或成為保本理財替代品
多部委發布資管新規迄今已有4個月,新規對銀行理財的影響主要包括打破剛兌、凈值化轉型,嚴禁資金池運作幾個方面。這意味著,銀行保本理財不符合資管產品定義,將面臨重大轉型。 普益標準研究員陳新春分析認為,投資者的需求仍較高,銀行需要一個新的產品填補這塊市場空缺,而當前最能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就是結構性存款。 根據央行發布的《存款統計分類及編碼標準(試行)》,結構性存款是指金融機構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更高收益的業務產品。這意味著結構性存款既可以滿足一定的保本理財的需求,也會有一定的幾率獲得更高收益。 央行發布的金融機構信貸收支表顯示,2月末境內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高達8.36萬億元。其中,國有四大行的結構性存款規模為1.81萬億元,同比增長38.84%;加上交通銀行、國開行和郵儲銀行在內的全國性大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達到3.01萬億元,同比增長32.66%;中小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達5.35萬億元,同比漲幅53.17%。 可見,中小銀行發力是近期結構性存款規模擴張的主要原因。中小銀行結構性存款合計已經占到其整體境內存款中的逾7.3%,其境內存款合計為72.97萬億元。 “結構性存款在短期內出現大幅擴張,其實是在替代之前保本理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
監管嚴于普通存款
雖然近一段時間結構性存款走熱,但部分投資者仍未對其有較清晰的認知。從資金收益上來講,結構性存款與利率、匯率、股指、大宗商品價格等指標掛鉤,客戶的到期收益取決于掛鉤指標的未來表現。若掛鉤指標的最終表現符合預先設定的條件,客戶便能拿到相對較高收益;若掛鉤指標不符合預先設定的條件,客戶便只能拿到較低的收益。 同樣值得投資者注意的是,結構性存款流動性也較差,普通定期存款在儲戶放棄收益的情況下,可以將本金支出,但結構性存款都鎖定了一個固定期限,投資者一般不能提前進行支出。 收益必然與風險并存。從投資者角度來看,結構性存款需要讓客戶明確存款投向和風險,不同的結構性存款掛鉤什么產品,客戶需要根據自身情況和對行情的判斷進行選擇。 從監管層面來講,聯訊證券認為,回歸表內就意味著這部分資金從“影子銀行”回歸“銀行”,被統入了MPA考核等監管之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監管對結構性存款的態度不會像銀行理財一樣明確禁止。 華創債券團隊表示,盡管目前國內尚無專門針對結構性存款的相關監管文件和細則,但是參考香港、新加坡等國際發達金融市場經驗來看,結構性存款業務的監管顯著嚴格于普通存款業務。 目前,專門針對結構性存款的監管法規尚未出臺,各家銀行的相關產品從名稱、披露信息情況等,均未能形成統一。有些產品存在對所掛鉤標的表述不清的情況。 華創證券猜測,“資管新規正式下發后,在目前嚴監管背景下,結構性存款的業務管理規則也將很快落地,交易方面或將延續此前《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而銷售端則接近于現有理財業務,而非存款業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