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B09版
儲備
50家房企拿地金額上漲超7成
2017年,土地市場逆市火爆。有些房企一擲千金只為在熱點城市奪地,也有些房企敏銳捕捉到政策風險信號而謹慎克制。業內人士指出,房企城市投資策略有所差異,這和企業的業務定位有關。
房企積極補倉
在調控政策背景下,2017年房企整體拿地規模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中原地產統計顯示,在招拍掛方面,2017年全年,拿地最積極的50家房企合計拿地金額達到了23927億。與2016年同期拿地金額13668億對比,漲幅達75%。
記者統計發現,2017年,無論是拿地金額、還是拿地面積,碧桂園都獨占鰲頭,延續其近年來一貫的激進擴張路線。碧桂園2017年新增土地投資4794.5億元,新獲取土地預期建筑面積為14110.6萬平方米,分別同比增170.1%和61.2%。截至2017年末,碧桂園已簽約或已摘牌的土地儲備28180萬平方米,另有潛在的土地儲備約1.42億平方米。
恒大也在積極補倉。2017年恒大新增土地儲備面積12600萬平方米,截至2017年底,恒大土地儲備達到31185萬平方米,世邦魏理仕對恒大土地儲備的評估值為10386億元。
除龍頭房企外,其他企業亦在積極拿地。2017年富力新增權益土地總建筑面積1811萬平方米,2017年,新城控股新增土地建筑面積3393萬平方米,同比2016年的1424萬平方米翻番。
不過,調控背景下,還有部分企業在開發業務上持謹慎態度,萬科就是典型之一。據悉,萬科根據銷售回款、融資情況決定合理的投資節奏,關注各種并購機會和合作、股權收購、代建等多元化渠道,獲取合理價格的土地資源。公告顯示,2017年萬科新增項目216個,總規劃建筑面積為4615.4萬平方米,權益規劃建筑面積2768.1萬平方米。按權益投資金額計算,90%位于一二線城市。
三四線及粵港澳大灣區成布局重地
值得注意的是,仍在大舉攻城略地的房企們,其拿地策略由原來緊盯一線城市,轉為聚焦更廣大的二線熱點及潛力城市,并擴圍到三大經濟圈的三四線城市。同策研究院總監張宏偉指出,一二線調控政策,導致房企無法在一線城市有所表現,而在三四線,甚至四五線城市,反而能出業績,這種狀況今年還會持續。
以碧桂園為例,2017年碧桂園新增土地投資中,三四線城市的金額、面積占比都有顯著提升,而一線城市的新增土地投資占比則大幅降低,由此可見,碧桂園依然堅定看好三四線城市。
記者注意到,粵港澳大灣區也是房企布局重地。2017年龍湖長三角以及珠三角區域新增土地面積同比增加較多,分別達165%和121%。此外,雅居樂在粵港澳大灣區共有土儲超1100萬平方米,占總體土地儲備的32.5%。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房企投資策略有差異,這和企業的業務定位有關?傮w而言,今年二季度預計部分房企仍會積極拿地。
采寫/新京報記者 張曉蘭
利潤
超8成房企利潤大漲
又是一年財報季,包括萬科、恒大、中海等龍頭房企紛紛亮出2017年財報成績單。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29日,已有超30家上市房企公布了年報。從已經發布財報的企業看,超八成利潤實現大漲。業內人士認為,凈利潤的爆發,最主要原因在于房價增幅帶來結轉收入的提升,以及營收的快速增長。
50家房企平均凈利率12.3%
對于多數房企而言,2017年是豐收年。中原地產研究中心通過統計超50家房企的年報發現,2017年房地產行業主流企業,平均凈利率高達12.3%,而2016年全年房企平均凈利率為9.73%,2015年則是9.69%,相比前兩年不足10%的凈利率,2017年有了明顯上升。
中海還是那個“利潤王”。2017年中海地產實現凈利潤421億港元,凈利潤率為25%,處于行業高位。2017年中海地產投資積極,土地交易成本劇增,但公司凈利潤率不降反升,可見中海地產的成本及費用控制能力之強。
前三強的利潤業績排名分別為,恒大領跑,萬科第二,碧桂園第三。三家龍頭房企的營業收入依次為3110億元、2429億元和2269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依次為274.3億元、280.5億元和260.6億元。
不僅如此,其他房企的利潤增幅表現也十分搶眼。以新城控股為例,2017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60.29億元,比2016年增長99.68%;富力地產2017年度凈利潤創新高,大幅增加204%至214.2億元;雅居樂去年該公司股東應占利潤60.25億元,同比增長163.8%。
業績、土儲拉高利潤
對于利潤大幅增長的原因,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當前很多房企凈利潤爆發和兩個因素有關:一是企業經營業績增大,同時營銷成本降低;二是這幾年相關部門對企業的減稅力度較大,尤其是一些可抵扣的項目增多,這都會直接或間接帶來企業納稅成本的降低。
億翰智庫中國上市房企研究中心研究員于小雨指出,利潤大幅增長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2016年以來,項目銷售溢價大幅提升,2017年部分項目開始結轉,從而使企業毛利潤率大幅上升;二是2016年融資環境寬松,房企融入大量低成本的資金,使得2017年房企的資金成本下降,從而提升凈利潤率。
從房企年報看,利潤大幅增長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房企銷售額的大增。從銷售額上看,2017年,碧桂園、萬科、恒大三家企業都跨入5000億元的銷售額門檻,不僅如此,克而瑞的榜單顯示,另有21家房企銷售規模在500億-1000億元之間。
其中,房企的土地儲備積累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對于利潤大幅增長的原因,中國恒大董事局主席許家印就表示,雖然恒大2017年的銷售均價不到一萬元,但擁有超前的土地儲備,土儲原值超過5000億元。
問題在于,房企能否在2018年依舊保持繼續上漲的勢頭?從房企陸續發布的業績目標來看,房企似乎信心十足。
嚴躍進表示,預計今年房企利潤行情會繼續延續,至少目前來看,政策進一步收緊的可能性不大,更多的是利好效應。此外,部分購房需求或在今年釋放,伴隨企業營銷能力的提升,成本也會壓縮。
采寫/新京報記者 張曉蘭
負債
超半數房企負債率走高
增長是2017年各家房企年報的關鍵詞,不過,作為衡量企業經營風險的關鍵指標,負債率的攀升則需要小心了。據記者觀察,2017年,雖然很多房企的融資成本下降,但超過半數房企負債率指標走高,有不少企業更是高于80%的行業普遍水平。但不同于以往的是,今年的業績發布會上,資金鏈安全預期成為重要話題,房企更是提出降負債的目標和措施。
8家房企資產負債率超80%
雖然,高負債為企業發展帶來諸多風險,但是在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下,房企不惜拼規模舉債拿地,使負債率居高不下。
中國指數研究院百強數據報告顯示,房企追逐規模擴張的同時,也通過加大杠桿率進一步拉升了負債水平,使得負債壓力有所加大。百強房企在2017年資產負債率均值為78.9%,相比2016年提高了2.2個百分點,逼近企業資產負債率紅線。其中,短期償債壓力明顯加大,流動比率均值為2.11,較2016年上升0.02。
據已經披露年報的20家上市房企數據顯示,有8家房企資產負債率超過80%,有位于銷售業績前三名的碧桂園和萬科,資產負債率分別為88.9%、83.98%,與2016年同期相比增加2.7%、3.44%,還有去年銷售業績增速明顯的新城控股、融信地產等,資產負債率達到86%、81.93%,增加2.4%、6.88%。此外,富力地產負債率高達128%,主要原因是超過200億元三次收購萬達海內外資產,雖然為富力贏得利潤,但也使其債務居高不下。
作為衡量財務結構穩定性的凈負債率,去年也普遍提升。諸如碧桂園,凈負債率與2016年同期相比增加8.2%至56.9%。中海地產、招商蛇口的凈負債率雖然只有27%、45%,但是增幅高達20%、36.9%。而針對萬科2017年8.8%的低凈負債率,萬科總裁及首席執行官祝九勝表示:“8.8%的凈負債率是短期的,正常是在20%-40%!
加大杠桿擴大土儲規模成為房企負債增高的主要原因。據中原地產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50家房企拿地金額同比漲幅高達75%,受此影響,房企融資規模攀升。據克而瑞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前11月,其監控的108家房企股權融資規模達到1443億元,相比2016年全年大幅增長96%。
多種手段降負債
一邊是對于土地儲備的饑渴,一邊則是攀升的負債率,對于房企們來說,高負債既是蜜糖,又是毒藥。雖然通過高杠桿、高負債率的方式能夠實現快速擴張,但是,近一年來,由于政策生變、土地成本增加、融資渠道收緊,這種模式風險加大,必然引起房企自身的關注。
對此,各大房企在2017年年報發布現場表現出了降負債的意愿和目標,新城控股相關負責人認為,90%的負債率是不滿意的,還會繼續往下壓;融信地產希望2018年底回到100%以下;招商蛇口表示會將負債率控制在45%以下;旭輝控股負責人表示永遠不會去碰95%的紅線和85%的警戒線。
對于降負債的措施及手段,富力地產董事長李思廉表示,未來會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把高利率的信托融資置換出來,從而在整體上優化債務結構。
融信地產首席財務官曾飛燕表示,公司會以謹慎的態度拿地和開放項目,保存更多現金,控制負債的規模增速。隨著結轉收入規模增加,未來凈資產也將進一步增加。除此之外,公司會考慮進一步引進戰略投資者增厚公司的核心資本,堅持輕資產戰略,引進更多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