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韓祖亦 青島報道
對于電動汽車行業來說,制約行業發展以及公眾最為擔憂的,便是充電基礎設施不足問題。作為我國目前最大的充電樁運營企業,特銳德(300001)為了讓新能源汽車充電更加便捷,于日前公告擬發行10.42億元的可轉換公司債券,以進一步加碼充電業務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特銳德預計2018年其充電樁業務將扭轉虧損局面,實現盈虧平衡,這無疑為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引入社會資本加速布局
在募集資金的使用上,特銳德擬投資2.78億元用于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與運營項目,在重慶、廣州、嘉興、成都等4個城市投資、建設并運營4040個公交樁、非公交直流樁,從而加快公司在全國新能源汽車充電網的布局。 本項目預測期10年(含建設期2年),預計投產后年均實現銷售收入2.55億元,年均實現凈利潤4220.63萬元。稅前財務內部收益率27.22%,稅前靜態投資回收期5.08年。 同時,募集資金中的5053萬元擬投入電動汽車智能充電設備及儲能集成系統研發項目,以提升公司在電動汽車智能充電設備及儲能集成系統的開發和測試能力,進一步增強公司在車載充電模塊、非車載充電模塊、充放電模塊、智能化監控模塊、充電樁、充電監控系統、充放電系統、微網系統及設備等領域的技術儲備與研發實力。 此外,3.13億元將用于補充流動資金,以緩解公司生產、銷售規模擴大尤其是電動汽車充電樁投建、運營帶來的營運資金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為快速鋪開充電網絡,緩解公司資金壓力,特銳德經營充電基礎設施的子公司特來電,將摒棄傳統的重資產投建模式,轉為更符合互聯網思維的輕資產運營公司。 “公司將逐步減少自有資金投建充電網的比例,將收益與合作伙伴共享,采取‘共建+銷售’的運營模式。”特銳德相關負責人對經濟導報記者介紹,共建模式的核心是由特來電與合作方共同出資選址,并借助特來電豐富的運營經驗以及平臺管理能力進行運營。
今年有望實現盈虧平衡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接近80萬輛,分別達到79.4萬輛和77.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3.8%和53.3%,連續3年居世界第一,產銷量同比增速分別提高了2.1和0.3個百分點。我國汽車工程學會在2016年牽頭制定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路線圖》中,預估我國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在2025年要達到500萬至700萬輛,在2030年要達到1500萬至1900萬輛。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作為電動汽車發展的決定性前提和保障,自2012年我國正式提出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以來,國家先后出臺了多項支持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的重大措施,各省市地方政府部門亦有多項配套措施出臺。 其中,山東省發改委便于2016年11月出臺《山東省“十三五”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規劃》,預計2020年全省電動汽車保有量將達到32萬輛;并提出按照“車樁相隨、適度超前”的原則,到2020年,全省建成充電站920座、充電樁35萬個,基本形成車樁相隨、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 雖然行業發展趨勢可期,但由于充電樁建設前期投入大,商業模式不清晰,盈利困難等問題,很多企業望而卻步,行業發展速度緩慢,車樁比依然嚴重不足。 因此,充電樁運營企業能否實現清晰完善的盈利機制,成為加快充電樁布局,進而拉動電動汽車市場銷售快速增長的關鍵所在。 對此,特銳德上述負責人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截至2018年2月,特銳德在全國建設充電終端超19萬個,上線運營公共類充電樁超10萬個,公共類充電樁運營終端市場占有率超過40%。“充電網的建設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而行業發展早期充電樁運營企業盈利困難,造血能力有限,難以持續支撐充電網的發展。不過,隨著市場占有率的不斷提高,公司此項業務每年的虧損額正在逐漸減小,從2016年近3億元虧損,到2017年的1.95億元,2018年或將實現盈虧平衡。” 據其介紹,特來電2015、2016、2017年充電量分別為480萬千瓦時、1.24億千瓦時和4.26億千瓦時,2018年截至目前的充電量已近2億千瓦時。“照此推算,特來電目前日均充電量已超過210萬千瓦時,如果按照0.5元/千瓦時的充電服務費來計算,特來電2018年的充電服務費收入將接近4億元。” 除直接的充電服務費外,特銳德還擬在充電樁上做出“大文章”。“充電樁是充電網、車聯網與互聯網的優良入口,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運營商除提供充放電服務外,可以運用‘互聯網+’思維,拓展新能源汽車充電商業模式,加大在汽車銷售、汽車租賃、汽車維修、廣告與電商、支付金融等方面的業務延伸,實現充電網綜合業務的盈利模式。”上述負責人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