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圣牧有機奶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圣牧”)(01432.HK)發布盈利警告,預計2017年虧損約10億元。照此計算,中國圣牧2017年凈利將同比下降247%。這是中國圣牧創立8年來的首次虧損。
3月29日,長江商報記者多次致電中國圣牧集團董秘辦公室,但都無人接聽,截至發稿前發送的采訪函也未收到相關回復。
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長江商報記者采訪時說,“圣牧此次出現虧損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主要是受乳業上游企業低迷不振影響所致;二是境外的優質有機奶紛紛涌來,導致圣牧產品賣不上好價錢,失去競爭優勢。”
業績下滑去年有預兆
3月23日,中國圣牧發布盈利警告,預期2017年虧損約10億元。按此計算,中國圣牧2017年凈利將同比下降247%,這也是中國圣牧創立8年來的首次虧損。
年報數據顯示,中國圣牧2014年-2016年的營收分別為21.32億元、31.01億元、34.67億元,凈利分別為7.11億元、8.01億元、6.81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圣牧是由蒙牛前財務總監姚同山于2009年10月創辦的,在沙漠地區擁有有機奶源基地,是多家乳企有機奶源供應方。2014年在香港上市,當年的營收為21.32億元人民幣。
對比過往,現在的圣牧卻略顯“疲憊”。實際上,業績下滑在中國圣牧去年上半年和前三季度的財報中已有預兆。
對于圣牧集團的巨虧,品牌營銷專家路勝貞在接受長江商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說:“牛奶市場全年性的原料奶需求下降,價格降低,壓價使得圣牧的原料奶供應能力和溢價能力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面,圣牧的品牌產品盒裝圣牧有機奶,上游生產成本要高于普通奶10%以上,在終端渠道卻因為不斷的低價促銷折損了利潤,降低了品牌的溢價能力。”
品牌產品沒有保持住特色
作為中國最大的有機乳品公司,中國圣牧曾一直鐘情于上游業務,向生產企業出售原料奶。但進口奶的沖擊以及原料奶價格的下跌,使得奶業上游企業日子并不好過。
其實,上游行業低迷已是不爭的事實。2014年3月后,我國上游原奶養殖業開始萎縮,出現奶價下行、收奶量下降等現象,不少企業因“扛不住”開始退出。
面對嚴峻的行業態勢,中國圣牧相關負責人去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未來圣牧還將繼續開發牧草種植與養牛規模,下游則會拓展有機嬰幼兒配方奶粉、成人奶粉及低溫品類。但是截至目前來看,其虧損是比較嚴重的。
在路勝貞看來,“圣牧產品是可以擺脫對單純的原料供應的市場波動影響的,但是它在品牌產品的概念制造上,沒有保持住自己的特色,這是很大的一個缺陷。主要還是單純地依靠了渠道驅動,過多地依賴了經銷商的拉動,在品牌的塑造上不成功。原因應該是資本束縛所致,導致有機產品與一般的牛奶混為一談,無法撐起高端市場。”
重資產包袱太重,發展上游卻不能造血
近日,長江商報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有些小便利店或者小超市里面并沒有圣牧品牌。可以看到,中國圣牧在渠道方面鋪設得不廣泛,普通便利店、小型商店的潛力還值得深挖。
“圣牧同現代牧業、輝山乳業這些企業一樣,都是重資產包袱太重,圣牧之前大力發展上游,但上游是不能造血的,反而需要企業不停地對其輸血,于是圣牧向下游產品端發展。但從目前來看,下游的輸血能力有限。”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說。
在朱丹蓬看來,圣牧屬于重資產運營的公司。“在當下乳業發展的階段,這樣的模式存在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它的資產偏重,頭重腳輕。可以看到圣牧并不擅長下游市場的運作。因為圣牧在下游從品牌、渠道到團隊都是非常欠缺,在這種情況下,圣牧的業績肯定是不好的,反而變成了上游在透支公司現金流。”
宋清輝認為,未來圣牧亟需進行大規模的品牌規劃和進一步建設提升來挽救業績,同時通過降成本、擴品類和與下游乳企“抱團取暖”以及資本運作等方式,以盡快走出業績泥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