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ibibibi……
今早手機彈出一條消息:又一家新晉車企誕生,命名為Neuron,中文直譯為“神經元”~
不僅名字讓人想瘋狂打Call,Neuron的業務和資金投入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呢。

據騰訊科技報道,Neuron由知名投資人鄭剛創建(不是北汽新能源的鄭剛哦),在科技圈鄭剛可是大有名氣,他曾是陌陌、映客、錘子科技的天使投資人。對于Neuron,他的構建是,將打造兩種車型,分別為大型豪華無人駕駛共享豪華SUV(此處需要人工呼吸)和小型四座汽車。對于產品定價,鄭剛并沒有透露太多,但表示“售價不會便宜”。具體落地層面,鄭剛稱,2019年初Neuron將發布概念車,2020年發布量產車,并在兩年半時間內完成量產交付。
鄭剛還表示,目前他正在組建造車團隊,挖來了很多曾在特斯拉、FF91、上汽電動車等企業工作過的“能工巧匠”。關于資金方面,鄭剛在和騰訊科技的對話中透露出十足的把握,他表示,Neuron首輪融資預計超過6億元,其中個人投入約占一半,“這輪融資已經基本搞定,我說我要做,很多人都說一定要投,讓我給他們留份額就行,非常簡單,非常感動!
而關于Neuron的未來,鄭剛并不滿足于僅生產、銷售汽車,其終極目標是要打造出行服務公司。
小編在去公司的路上,向司機大哥報備了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結果,大哥以冷漠臉給我一個“神秘微笑”。
作為老司機,大哥抱怨道“現在汽車制造大門敞得這么開嗎?”
嘿嘿,終于給我機會秀一下才學了,于是我開始給大哥科普。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新晉造車企業近300家,其中有15家屬正規軍,發改委已經批復生產資質,北汽新能源、長江汽車、前途汽車、江蘇敏安、萬向集團、速達、陸地方舟……”

大哥一臉不耐煩,“別說沒用的,這些企業都造出汽車了?”
我……(掰手指頭數出幾家)
于是大哥開始反科普:比如國能汽車、江蘇敏安電動車等企業還停留在概念車階段,再比如萬向新能源、重慶金康新能源還有曾經被批“僵尸車企”的河南速達,也沒有量產車型,15家獲資質的企業有將近一半數量沒有實質性作為,更別提那些沒拿到資質,靠PPT圈錢的偽造車企業了。
當然,汽車產業從誕生之日起,就是開放包容,多元化發展的,從汽車產業目前所處的變革時期來看,需要新造車勢力充當“鯰魚”,來盤活整個產業生態。
正如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所說,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不僅需要新晉車企,數量再多些也未必不可,市場競爭終將大浪淘沙,最后優質企業必然會存活下來,很難說這些企業中不會產生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中的“吉利”、“長城”。清華大學汽車產業系統工程學科主任李顯君基本持相同觀點,認為市場經濟背景下,應該“寬進嚴出”,從產品入手監管企業、行業發展更為合理。
但司機大哥的話似乎也指出了一個不爭事實,當放進產業內的不是“鯰魚”而是“墨魚”時,盡管數量有限,但一旦產生影響,其打破的將是整個水質平衡。
有觀點認為,目前中國處于一個資本過剩的年代,投資者不缺錢,缺少的是盈利項目。汽車產業由于多年的高營收率和近年來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政策扶持,因而成為眾多投資者眼中的“肥肉”,致使一些不具備汽車制造能力、對造車難度預估不足的企業闖進汽車產業。長此以往,不僅投資人的口袋受到威脅,還將影響整個汽車產業的發展,如企業破產導致工人失業,浪費大量土地、工業資源,而更為嚴重的是,一些異端思想造成汽車產業整體發展產生偏頗。

就目前來看,大部分所謂的“鯰魚”并沒有在潛心研發產品,而是把更多的經歷放在了拉投資上。2017年以來,光蔚來汽車、威馬汽車、車和家、FMC、愛馳億維、零跑汽車幾家的融資金額就已累計超過226億元。持續不斷的融資計劃,一方面說明造車新勢力確實被投資人看好,另一方面,也顯示出這些企業對資本市場的依賴。若單純依靠融資造車,資金鏈一旦出現問題,企業將會非常被動,最終的淘汰率可能非常驚人。而能否融到資金的關鍵,最終還要看其產品的市場表現。
可開發一款新車少則需要3-5年,多則6-10年,即便是像被眾多互聯網造車公司立為“標桿”的特斯拉也至少經歷了十年的生死涅槃。研發汽車絕非一日之功,這是一項資金和技術密集的產業,其中隨便一個項目,動不動就需要上億元的資金投入。很多廠商僅僅是發動機變速箱的研發,都需要投入幾百上千人。而就算將汽車成千上萬個零部件拼湊完成,還必須要經過成無數次的車身安全檢測,動力底盤調教,電子電器設備等漫長的測試。
因此,綜合來看,一家沒有任何技術儲備、人才儲備的初創造車企業想要在短時間內造出一款車來是不現實的,那些只為保證投資者短期利益而只花一兩年時間就草率造出車的企業,不僅危及消費者的生命安全,還將對整個新造車領域生態造成極大的破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