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客戶端,近日,在商務部外貿司相關負責人回答記者提問時,有媒體問:近日有消息稱,9月份以來,印度多家大型出口紡織企業因疫情無法保證正常交貨,已有多個本來在印度生產的訂單轉移到中國生產,請問商務部是否有這方面的數據?對此作何評價?
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司長李興乾表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沖擊,我們真誠希望印度能早日遏制疫情,恢復正常生產生活。同時,他表示,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調整訂單生產、國際采購商根據生產能力選擇供應商,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市場行為。中國也有一些行業和地方的訂單轉移到其他國家和市場生產。
對此,科技與戰略風云學會研究員陳經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受制于印度的疫情和供應鏈管理的慣性,海外企業很難在生產者之間隨時切換,這一現象預計將維持兩到三年時間,但從長久來看,實現紡織行業的高科技革新才是未來發展之道。

印度紡織業或裁員1000萬人
印度紡織工業聯合會(The Confederation of Indian Textile Industry,CITI)在7月致印度央行行長達斯(Shaktikanta Das)的一封信中表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本財年總體需求量預計大跌25%~50%。在這種需求量的影響下,有25%左右的紡織廠和制衣廠可能將永久性關閉,導致成千上萬的人失業。
印度服裝制造商協會(CMAI)也在今年表示,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紡織業可能會裁員1000萬人。
印度紡織工業聯合會表示印度的紡織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但長久以來利潤一直相當低薄,由于在過去幾年里,印度經濟增速下滑,他們一直在苦苦支撐,未來兩年的日子恐怕將更加難過。
在2019財年,印度紡織和服裝業的整體規模為1620億美元,其中出口規模為370億美元。印度紡織工業聯合會此前預測,到2024至2025年,該行業的產值預計將增加到3500億美元,其中包括1250億美元的出口產值,新增3000萬就業崗位。
紡織業在印度工業中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在20世紀40年代末,印度紡織業占全部輕工業產值的46. 2%,此后比例逐漸下降。
根據印度品牌資產基金會8月公布的研究報告,2018財年,行業共雇傭了超過4500萬人。而在2019財年,紡織業占到印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在印度出口中的比重占到了15%,是印度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
但是印度的紡織和服裝行業相當分散,特別是服裝業80%以上都是小微企業,而且印度的原棉和人造纖維對進口依賴很大,由于關稅高造成成本較高,而在疫情來臨后,港口停擺、運輸停滯,進一步打擊了印度的紡織服裝業。
印度紡織服裝業的現狀只是疫情下印度經濟的一個縮影。根據世界銀行10月7日發布《南亞經濟聚焦》報告,本財年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萎縮9.6%,這是印度經濟增長四十年來首次收縮。
無法隨時切換
在疫情暴發的初期,中國紡織品的出口也曾遭遇挫折,不過隨著疫情的穩定,當前中國紡織品的出口已經實現了高位增長。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10月13日公布的數據,2020年1~9月,紡織服裝累計出口15156.7億元,增長12.2%,其中紡織品的表現尤為突出,增長了37.5%。
陳經認為,首先訂單的轉移與印度新冠肺炎疫情是緊密相關的,印度的生產環境受到了極大的干擾,疫情在短期內很難結束。
當前印度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已突破700萬例。印度多名醫學專家此前表示,根據病例增速預測,印度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數最多的國家,印度的抗疫工作正面臨嚴峻挑戰。
陳經表示,更為重要的是海外企業的供應鏈管理,不容許他們在中印之間隨時切換。他說,在建立了穩定的生產流程之后,沒有特殊原因,就不會斷然進行變化。如今印度是無法交貨,海外商家才會被迫把供應鏈轉到中國來。
他說,一旦轉移到中國來,就將維持一段時間,哪怕印度生產商表示可以重新接單,切換也將是個緩慢的過程。因為企業需要進行認真考察,是否“靠譜”,而經過一段時間后,海外企業已經適應了中國的生產體系,包括物流、檢驗,報關等流程。如果客戶最終接受中國的成本,訂單或將長期留存在中國。
陳經表示,紡織品行業是很特殊的行業,如生產毛巾,床單等產品,門檻極低,幾乎所有國家都有這一生產能力。近年來,隨著中國人力成本的提高,確實有產業轉移的壓力。但他分析,傳統行業未必就是低科技行業,而實現高科技與傳統產業的結合,這正是中國所擅長的。
他說,紡織行業也會看到科技革新的苗頭,實現更高水平的自動化降低成本,這才是將訂單保留在中國的長久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