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對外開放中,金融業開放已成為重要一環。開放不僅能為金融機構帶來廣闊的市場空間,也能更好滿足實體經濟發展和百姓生活需要
最近,中國金融業開放又現新亮點。不久前,全球三大債券指數提供商之一的富時羅素公司宣布,將中國國債納入富時世界國債指數,這意味著未來國際投資者能通過富時羅素旗艦指數進入中國債券市場,至此全球三大債券指數已相繼將中國債券納入其主要指數。
近年來,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明顯加快,先后宣布50多條對內對外開放措施,包括大幅擴大外資金融機構業務范圍,取消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等領域外資股比限制,給予企業征信、信用評級、支付等領域外資國民待遇,加快保險行業開放進程,等等。自信從容的中國金融業跑出了開放“加速度”。在新一輪對外開放中,金融業開放已成為重要一環,這既體現了中國作為經濟全球化貢獻者的擔當,也是中國金融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開放的金融市場是公平競爭、互利合作的市場。在開放進程中,中外金融機構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外資金融機構不僅服務本國企業在中國的發展,還與中國企業建立了密切聯系。國內金融機構也在與外資金融機構的合作競爭中不斷提升業務水平。
隨著中國金融市場體系逐漸豐富完善,人民幣資產“磁力”增強,外資金融機構對于參與中國金融市場有了更多期待,希望參與中國資本市場、債券市場、銀行間市場等。在這些市場中,國內金融機構也需要學習借鑒外資金融機構的經驗,在經營效率、風險管理、產品創新和公司治理等方面取得更大進步。
開放不僅能為金融機構帶來廣闊的市場空間,也能更好滿足實體經濟發展和百姓生活需要。對國內企業來說,過去往往以間接融資為主,未來更多創新型企業發展起來后,急需金融體系相應增加企業直接融資比重。開放正是促進這個轉變的有力引擎,隨著中國股票、債券市場有序開放,更多海外資金能便捷地投資中國的優質企業,助力企業穩健發展。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末,中國債券市場存量規模達112萬億元,其中國際投資者持債規模達2.8萬億元,近三年年均增長40%。對百姓來說,隨著中等收入群體擴大和人口老齡化,居民資產配置、財富管理、健康養老保險等理財需求持續增長。在這些領域擁有較強精細化經營和風險管理能力的外資金融機構,將帶來先進服務理念、管理經驗以及成熟產品和技術,并為國內金融機構提供寶貴經驗。
當然,金融業開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配套改革跟進,未來應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支付清算系統、數據系統、交易平臺等,豐富相關交易產品,為投資者創造更加便利、規范的市場環境。開放也不能一放了之,應重視防范金融風險,加強金融監管,完善跨境資本流動監測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