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連日來,廣州市各大運營商APP將5G套餐擺放在焦點位置,4G套餐的辦理入口已失去影蹤。業內透露,運營商為了推廣5G套餐,悄然將低價的4G套餐下架,用戶如需要辦理4G套餐只能通過線下營業廳和電話客服。有部分地區電信運營商甚至直接將4G套餐下架。(據11月2日《廣州日報》)
這一現象值得關注,且恐怕不獨是廣州方面所獨有。簡而概之,就是各大運營商最近均采取了相似的“收緊4G,推廣5G”策略,將部分4G套餐與5G套餐合并,或直接下架一些低價4G套餐。尤其令人難以接受的是,老用戶更改套餐或新用戶入網均只能選擇新推出的5G套餐。而用戶一旦選擇升級為5G套餐,可能無法再申請改回4G。
此前曾有媒體報道,130余款5G手機獲得入網銷售許可,終端連接數已超過3600萬,5G基站每周新增1萬多個,預計年底將覆蓋全國地級以上城市……這是5G商用牌照發放一周年該產業交出的最新成績單,也意味著這項在去年初還聽起來頗為“高大上”的新一代通信技術,正在走入尋常百姓家。(見6月15日《工人日報》)
但不說目前的5G套餐相對選擇少、費用高、中低端手機不夠豐富、“殺手級”應用缺乏等問題,已成為當下用戶從4G過渡到5G的尷尬與無奈,特別是5G終端、5G套餐價格偏高,讓人望而生畏,選擇觀望。就說5G普及,也應該有個漫長過程,這意味著大多數用戶還需要繼續使用4G網絡。
但從去年到今年,不僅許多用戶反映的4G網絡的速度正變得越來越慢,雙卡4G來回切換無法拯救,甚至感覺像退化到3G、2G時代等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而且還“升級”到如今的“收緊4G,推廣5G”策略。這無論出于何種原因、什么考量,但與我國近年來積極推動的提速降費改革精神背道而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用戶正常使用,損害了用戶合法權益,則是可以肯定的。
同時,5G落地應用,雖是一個大的發展趨勢,會給消費者帶來新的驚喜,事實上經過一年多的宣傳和推廣,廣大用戶對5G認知度也有所提升。但這并不等于4G已經完全落伍了、該盡快退場了。相反,數據顯示,無論4G用戶規模還是其網絡利用率,至今仍高居不下。
這說明,即使我們正在步入5G時代,也不能忽視4G用戶權益。更何況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即使5G成熟,值得信賴,但運營商如果“霸王硬上弓”,采取一些近乎“強制”的辦法去推廣,不僅難免令人懷疑其動機,而且更可能適得其反。要知道,現在攜號轉網已變成現實,如果運營商無視用戶的選擇權,或者不能讓4G用戶享受良好服務,結果只能是“你曉得”。
說到底,運營商推廣5G可以,下架4G不可,起碼是現在下架不可。對運營商而言,應在保障4G用戶服務的同時,以市場和用戶為中心,推出更多低價版5G資費套餐,并且加強產業鏈合作,注重創新,加大應用研發力度,推出一些“現象級”、“殺手級”的應用,才能讓用戶真正愿意為5G埋單。
從監管的角度來說,要按照“頂層設計”要求,進一步推進網絡提速降費、增強網絡基礎能力。既要落實中央部署的目標任務,也要把用戶體驗作為實際效果以及考核運營商國企責任的重要指標,以此倒逼運營商在大力推廣5G的同時,不能把4G用戶的合法權益置之腦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