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記者調查發現,各大運營商APP將5G套餐擺放在焦點位置,4G套餐的辦理入口已失去蹤影。有業內人士透露,運營商為了推廣5G套餐,悄然將低價的4G套餐下架,用戶如需要辦理4G套餐只能通過線下營業廳和電話客服。有部分地區電信運營商甚至直接將4G套餐下架。
5G落地消費者市場已經滿一周年了,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在網絡建設方面,近期平均每周新開通的5G基站超過1.5萬個;截至10月底,5G基站超69萬個、終端連接數超1.6億……
一方面,5G的發展趨勢無可阻擋;另一方面,5G業務的推廣則亟待規范。有些網點、業務員為了達成考核目標,讓用戶“被5G”。有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移動5G套餐用戶數達到1.14億;截至9月底,中國電信的5G套餐用戶數達到6480萬戶,兩者的5G套餐用戶數超過1.7億。然而信通院9月份的運營數據指出,今年1~9月,國內市場5G手機累計出貨量1.08億部。
可見,許多5G套餐用戶依舊是用著4G手機,甚至3G手機。也就是俗稱的“被5G”。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5G用戶標準的不統一。在普通消費者看來,只有在5G手機上用上了5G套餐才能算5G用戶。但在運營商看來,為了業績需要,5G用戶自然是多多益善,不論你用的是什么手機,只要用過了5G網絡就算5G用戶了。
為了增加滲透率,盡快收回投入的成本,運營商急于轉化5G用戶的心態可以理解,但“霸王硬上弓”的推廣理念不可取。一方面,有關主管部門要盡快制定5G用戶的統一標準。加強監督檢查,特別是要依法查處沒有經過用戶同意,擅自升級用戶套餐、捆綁銷售等侵害用戶合法權益的行為。另一方面,各大運營商要充分尊重用戶的自主選擇權,進行良性引導,而非盲目強推和變相誘惑。為了擴大5G用戶基數,運營商要在5G網絡覆蓋上加大投入力度,眼光不能局限于大城市,還應該有條件、有重點地向縣、鎮延伸覆蓋。只有技術與服務雙升級,才能真正獲得消費者青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