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舉行的2020(第四屆)中國農村養老高峰論壇上,來自政府、學界與公益界的人士提出,農村老人養老問題是養老工作中的一個短板。
當前,大量的老年人留在農村,我國的老年人的城鎮化水平遠遠落后于我國總人口的城鎮化水平。而且農村的老齡化挑戰更為嚴峻——全國農村空巢老年人家庭比例高達30.77%,空巢獨居現象嚴重。在受到自身支付能力和家庭照料能力制約的情況下,農村老人享受的社會資源及養老服務,也與城市老人相差甚遠,在醫、食、住、用、行、娛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情況。
認識到農村養老面臨的突出問題,我們既要有克服難題的緊迫感,也要有針對問題找方案的信心和勇氣。既然農村的養老問題與城市不同,就不宜照搬照抄城市養老的路子,而應結合實際打造具有農村特色的養老方案。
首先,農村的鄉土情結相對較為濃厚,即便有條件,很多老人也不愿遠離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選擇社會養老。雖說由于空巢獨居現象的普遍,導致“養兒防老”的傳統模式難以為繼,但鄉土人情等情感聯結也為實現以家庭養老為基礎、社會養老服務網絡為輔助的新型養老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老人不愿走,那就讓社會力量進來。例如近年來,“婦老鄉親”養老模式在多地推行。這一由政府牽頭、基金會資助指導和專業孵化機構管理的養老模式,讓社會工作者介入養老工作,通過培育當地的社會組織形成內生力量,整合農村資源服務農村老人,促進了農村養老事業的發展。
再如,由于生產生活壓力大,農村空巢老人的需求與城市空巢老人優先順序恰恰相反:對經濟扶持以及照料的需求明顯高于精神、心理慰藉的需求。這就要求有關部門應加強政策引導和財政傾斜,同時加大財政投入,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養老問題的解決。
積極提出“治標”之舉,“治本”之策也要提上日程。農村養老問題,根本還是發展問題。要讓農村養老服務擺脫“救濟性”的標簽,還需充分挖掘農村發展潛能,通過發展產業、推動城鎮化等手段變輸血為造血,才能讓農村老人不再為空巢獨居所憂,真正走出養老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