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共享用工”成了熱門詞匯。疫情期間,在盒馬、京東、海爾等企業中,都有共享員工的身影。但當時,不少人都認為這只是“權宜之計”。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如今,招聘全職員工不再是企業在人手緊缺時的唯一選擇,共享用工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企業采納。這也意味著,共享用工正在向“長久之策”發展。
共享用工能從“權宜之計”發展為“長久之策”,正是因為順應了趨勢,契合了需求。共享用工,即員工在法律上歸屬于原企業,而原企業在與員工協商一致的情況下,安排員工“借用”到缺工企業工作。疫情期間的廣泛嘗試也表明,這種用工模式能夠有效地緩解“潮汐式”用工這一老大難問題。通過共享用工,員工可以得到多元化工作機會,保證收入來源,而企業則可以減輕用工成本壓力,可以說是雙贏。
也是因為共享用工正發展為“長久之策”,為其立規矩成為必然。日前,人社部發布《關于做好共享用工指導和服務的通知》,針對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勞動關系和權益保障等現實問題做出了指導。如關于保障合法權益,就明確指出“要指導和督促原企業按時足額支付勞動者勞動報酬和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當然,立規矩還要強執行。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暢通舉報投訴渠道,及時查處共享用工中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這樣,規矩才能真正“長出牙齒”。另外,共享用工是新事物,在實踐的過程中可能不斷涌現新問題,因此,相關規矩也應保持“開放性”,與時俱進地進行調整,不斷完善,及時化解新問題。
立規矩之外,共享用工還須走專業化道路。據媒體報道,目前,不少地區、行業的共享用工平臺已應運而生。如福建莆田、四川成都等地均推出服務平臺,企業可適時發布、對接需求。此外,市場上還出現了不少為共享用工平臺提供第三方服務的企業。這正是專業化的表現。接下來,相關平臺和服務方在做強數據系統,不斷提高“人崗匹配”的效率及精準度的同時,還應加強線上技能培訓等服務,讓“人崗匹配”向“人才增值”方向發展。
總之,共享用工只有插上規范化和專業化“翅膀”,才能飛得遠、飛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