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市“0證明城市應用系統”正式上線,這標志著瀘州全面實施“0證明城市”邁出關鍵性一步。隨著該應用平臺的上線,今后,瀘州市民憑一張身份證、企業憑社會統一信用代碼即可辦理各類政務服務事項,“死亡證明”“家屬證明”“出生證明”等引發熱議的“奇葩證明”將成為歷史。(11月25日《華西都市報》)
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少地方在政務服務上大幅提速,不僅實現了“24小時不打烊”,也兌現了“最多跑一次”的承諾,群眾到政府職能部門辦事方便快捷多了。但讓人遺憾的是,不少單位或行業,為了所謂的“實名制”以及避免欺騙行為,卻頻繁發生讓老百姓來來回回跑腿,辦不成事的情況。如近期媒體報道的惠州市惠陽區陳先生為了繼承已故父親的一筆存款,在銀行、公證處、派出所、居委會來回跑了七八次,歷時 7個多月依然沒能證明“我爸是我爸”。無獨有偶,山西夏縣泗交鎮鳴條新村辦事群眾關保金,五次報表通不過,四次驗收不讓過,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是相關部門認為他們的證明材料沒有達到要求。
殊不知,這種所謂的為用戶負責、替百姓把關的做法,讓廣泛推行“最多跑一次”便民惠民服務大打折扣。同時,也揭示了長期以來,行政機關的信息資源在開發上缺乏統一規劃,“部門化”格局明顯,數據共享存在“共享難、協同難、應用難”等突出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政效率,還成為利企便民的痛點堵點。
為徹底告別“我爸是我爸”式的反復證明,四川瀘州市推出“0證明城市應用系統”,真正讓“最多跑一次”成為可期的現實。同時,“0證明城市應用系統”在為群眾辦理各項政務服務中,也并不是不需要相關證明材料,而是將這些原本需要群眾反復“跑腿”辦理的各種證明,由職能部門從政務大數據共享系統中獲取,真正變“群眾跑”為“部門跑”“數據跑”。實現前來辦事的群眾只要憑一張身份證,其它辦事所需要的相關材料都由工作人員從政務大數據共享系統中“按需提取”。正如瀘州市數字經濟發展局副局長梅勇所介紹,平臺依托現有政務、網絡、云平臺各類資源,以線上告知承諾、數據共享和部門間協查的方式,推動辦事流程再造和數據共享革新。真正實現群眾和企業辦事一證通辦、證明材料一鍵查詢、一鍵打印,解決困擾群眾和企業的各種繁瑣證明、奇葩證明、循環證明問題,也暢通了群眾辦事的綠色通道。
據悉,瀘州剛上線的這項“0證明城市應用系統”,雖屬于“全國首創”,但從報道的情況分析來看,這一服務系統也不屬于太復雜的“高科技”,特別是在當前網絡時代以及大數據的廣泛運用,讓群眾辦事“0證明”是完全可以做到,關鍵在于職能部門是否有這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心期待各地能借鑒瀘州便民服務“0證明”的做法,不再有人為的“奇葩證明”證明添堵,真正為群眾辦事打通“綠色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