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走了,“雙12”又要來了。細心的消費者會發現,當各式購物節順著時序依次來報到時,“百億補貼”這個才1歲多的新名詞已在許多電商平臺上常駐下來。
“補貼”本來就是一個讓人心動的詞,而“百億”就更是能刺激人的神經。對于“百億補貼”,有些消費者覺得確實挺優惠,但也有一些消費者認為,所謂“百億補貼”就像某些線下門店打出的“清貨”字樣,把真真假假的優惠混雜在一起,不過是吸引消費者前來看一看、買一買的噱頭罷了。
近日也有媒體圍繞“百億補貼”展開了采訪調查。按照有關電商平臺的說法,“百億補貼”是電商對市場上關注度最高、銷量最好、消費者反饋最佳的“尖貨”進行消費直補,一方面,消費者享受到了實惠,如5G手機最高可以補到500元一部;另一方面,熱銷品的銷量更上一個臺階,商家也增加了收入。而電商平臺之所以要拿出“真金白銀”,讓“百億補貼”長期在線,是為了“通過高頻、強力的大牌、爆款補貼活動,不斷激活消費端、拉動供給端”。
通過“百億補貼”來拉動消費,當然是件好事——只要優惠是實實在在的。但是,電商平臺還需要思考的是:除了像“雙11”“雙12”這樣的購物節以及像“百億補貼”這樣的“吸睛”策略,在提振消費方面,電商平臺還可以做些什么?
消費不僅要看量,也要看質。在消費規模不斷攀升的大背景下,消費升級的態勢也越來越明顯,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不斷增長。作為大量消費數據的擁有者,電商平臺可以在消費升級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如今,不少企業已經認識到了消費數據的重要性,也有意識地收集消費數據,并以之為參考對產品進行改良,但企業依靠自身力量收集到的數據還較為有限,電商平臺不妨與企業進行數據分享,通過消費端的大數據逆向優化供給端的生產制造,推動供給端轉型升級,從而讓消費升級與供給升級實現“良性循環”。
無論是“雙11”“雙12”,還是“百億補貼”,都不失為促消費、助銷售的好路徑。然而,電商平臺卻不能因此而陷入“路徑依賴”。只有在精準把握市場需求、主動契合消費升級中積極尋求轉型突破,電商平臺方能在新消費大潮中乘風破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