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市民蔡先生來到位于長沙市雨花區的中國聯通東塘營業廳辦理注銷業務,向工作人員說明來意后,工作人員便讓他掃碼下載“中國聯通手機營業廳”APP,然后再通過該APP取號排隊。(12月3日 閃電新聞)
下載APP才能辦理業務,究竟是在為消費者提供便利還是設置障礙?筆者認為,即便是為了提高APP注冊使用量、完成自身平臺“拉新”,也需要講求方式,而不是設立“霸王門檻”。
移動通信運營商APP的開發運營目的,無外乎讓用戶能夠“足不出戶”一站式辦理業務,通過便利性提高用戶滿意度與忠誠度,從而穩占市場份額。然而,APP注冊適用人數有限,難以靠APP自身內容吸引用戶主動關注的情況下,運營商選擇了強制手段——不下載APP就不能辦理或是只能等到最后辦理業務。且不談該要求為難以適應智能手機的老年群體帶來更大的麻煩,涉及消費者歧視,這種強制性要求極易引起用戶不滿與反感——取號服務只提供線上、取消線下渠道,原本十幾秒能完成的流程現在增加到十幾分鐘。在三大移動通信運營商提供的產品內容同質化明顯的情況下,用戶為何要舍近求遠、選擇服務更不便利的平臺呢?如此看來,適得其反的強制要求,絕非與用戶建立溝通聯系的可行方式。
強扭的瓜不甜,強推的APP如果沒有高質量內容服務也擋不住用戶流失。著名的4C營銷理論強調企業應當了解消費者需求、降低消費者的時間精力金錢成本、為消費者提供便利、促進雙向有效溝通才能實現顧客需求和企業效益的共贏。同理,運營商作為服務業生產主體,只有把重點放在如何改進APP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不是將現有平臺原封不動強加給消費者,才能讓消費者從心底自發對平臺給予肯定,并在與親朋好友交流過程中實現平臺的口碑提升、傳播推廣。從只做鮮茶的茶顏悅色爆紅、消費者為一杯奶茶不惜排隊八小時,到盲盒愛好者為集齊款式消費千元甚至萬元,我們都能看到,在物質并不匱乏、市場產品并不稀缺的當下,消費者更加看重消費體驗和心理滿足,而在這點上下足功夫,企業才能更容易實現產品推廣與品牌塑造。
對信息海量的互聯網而言更是如此。在應用產品同質化明顯、消費者注意力分散的情況下,無論是移動通信運營商還是其他企業,都應當改變慣有推銷思維,變“推銷”為“營銷”,精心經營產品、經營與用戶的良好關系,才能讓產品銷路暢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