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化名)今年剛大學畢業。因為疫情,學校的校招沒有如期舉行,她編輯了一份簡歷,通過網絡招聘平臺應聘兩家公司的銷售崗位。投遞簡歷不過幾小時后,李樂接到一通電話,來電顯示為未知號碼,并詢問她“你工作找到了嗎?”得知李樂尚未找到工作后,對方讓她添加微信溝通,并表示要幫助她找工作。添加微信后,李樂被拉入一個200人左右的微信群。群里不斷有人發布刷單的消息,“一單賺五六元,上不封頂”,且消息更新速度很快。李樂這才知道,這是一個電商刷單兼職群,于是她退出群聊并刪除了對方的微信號。從這天起,她又不斷地接到類似的電話。(12月13日 《西寧晚報》)
現實中,遇到相似情況的不止李樂一人,來自河北的張志(化名)表示,11月30日,他在某網絡招聘平臺上投遞了一個配音員的職位,半個小時后,他接到一通來自湖北武漢的電話。電話那邊同樣讓張志加微信進群。“我進群后發現,群里發的都是些刷單的兼職信息,我想也沒想就直接退群了。”在這之后,張志又接了4通電話,雖然來電地點不相同,但都是找他辦理貸款或刷單的。
據報道,有不少同學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在網上投遞簡歷,信息被售賣,這種現象時下好像成了不足為奇的事情。
有調查發現,從售賣企業招聘賬戶到批量下載應聘者個人信息,再通過貼吧或QQ群銷售簡歷,其中存在一條完整的黑色產業鏈,多年來,雖然各級各類媒體曝光不斷,但網上投遞簡歷,信息被售賣的現象卻屢禁不止。甚至有人在這條產業鏈上做起“學問”,研究平臺監管機制確保賬號不被封禁,擁有高曝光量。
有賣家稱,不同平臺的簡歷價格有所不同,總體來說,一手實時簡歷每份3.5元左右,二手簡歷每份1元左右。“遇上收的比較多的單子,一天能掙幾千塊。”
有調查顯示,百度帖吧的“boss直聘吧”“智聯招聘吧”中,有發帖人收購簡歷,也有人售賣簡歷,并表示“可下載全國簡歷”;在QQ找群的搜索欄中輸入“簡歷”“招聘簡歷”等關鍵詞,也能發現眾多售賣招聘簡歷的群聊信息,且群名或者群簡介包括“智聯招聘”“BOSS直聘”等名詞。這些群大部分未設置進群門檻,點擊加入即可進群。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相關人員均可能涉及違法。公民個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件號碼、通信通訊聯系方式、行蹤軌跡等。我國相關法律法規都直接或間接對個人信息進行保護。在售賣簡歷的產業鏈中,無論是售賣簡歷者、售賣企業賬號者、提供簡歷提取技術者還是購買簡歷者,均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
以法之利劍斬斷倒賣網投簡歷黑色產業鏈,勢在必行。要遏制售賣簡歷的現象,亟須出臺保護個人信息的相關的細則和具體的措施,并依法加大處罰和打擊力度。同時,各平臺必須加大監管力度,及時查清哪些企業賬號存在疑點,分辨出哪些賬號是在惡意收集信息,并及時查封,從源頭上遏制此類現象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