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聞晨報等報道,今年11月下旬開始,一則名為“奶茶排隊群演暖場”的兼職招聘,不斷出現在上海的各大兼職群中。“五個領隊同時拉人、建群、拍照、管理,持續數天……”有記者實地體驗證實,這些群演排隊充場的奶茶店,是“茶芝蘭”人民廣場店。與想像中不同,這家奶茶店排隊充場最終收割的目標,可能不是消費者,而是加盟者。
網紅奶茶店雇人排隊,已經不是什么秘密了,其營造生意火爆的假象,一方面是為了吸引不明覺厲的消費者上鉤,激發他們的從眾心理;另一方面,則是給加盟者看,用虛假的火爆引誘加盟者上鉤,進而牟取暴利。媒體曝光的上海網紅奶茶店雇人排隊制造假象,就屬于后者。
在市場環境下,正常的包裝炒作可以有,但包裝炒作絕不等于虛假欺騙。這種針對加盟者的忽悠,可能讓對方付出幾十萬元的代價。
據了解,雇人排隊給加盟者看的這家奶茶店,實際上生意相對慘淡,營業數據也是造假的。門店的菜單琳瑯滿目,但許多茶飲處于無法制作的狀態。如果加盟者有意向去實體店探訪了解情況,則會被拒絕。若要加盟,則須花費25萬元。如此,怎么看也不像是腳踏實地做生意的。
將種種跡象聯系在一起,真相就浮出水面了。線下開店,雇人排隊,這一系列動作形成黑色的利益圈套,對加盟者進行精準圍獵。
問題來了,如此虛假炒作,到底算不算商業欺詐?我國法律對詐騙行為的定義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從這個定義來看,此事確有詐騙之實,至于能不能構成詐騙罪,需要司法部門調查并定性。
在正常的市場環境中,這樣的欺騙不應該被容忍。如果任由這種行為進行下去,每一個市場個體對其司空見慣,就會形成一種可怕的慣性思維,久而久之,會滲透到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刺痛的便是全社會的利益。
網紅奶茶店雇人排隊忽悠加盟者的戲該停了,相關執法部門該及時出手。不僅要調查懲戒個例,更要整頓其背后的行業歪風邪氣。只有不斷提高欺騙成本,才會對忽悠者真正產生震懾作用,才能幫助商業良性運轉。
良好的商業信譽和商業氛圍,是商業活動的基石。每一個商家都應該銘記“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古訓,對“信譽”二字要有根本尊重,體現在商業活動的每一個細節之中。做生意還是要以誠信為本,坑蒙拐騙、蠅營狗茍,注定會被釘在時代的恥辱柱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