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客戶端報道,最近,家長們發現,一種奧特曼卡片在孩子中流行。這種一盒幾元到幾百元不等的卡片,以盲盒的形式包裝、出售,主要出現在學校門口的商店。這款產品讓不少孩子著迷,部分孩子花費數千元購買,還有的甚至從家里偷錢出來買。記者走訪杭州部分學校周邊商店,發現都在售賣類似奧特曼卡片和文具盲盒。
從這些盲盒的熱銷程度來看,它們確實擊中了許多孩子的心。拆開盲盒之前,并不知道包裝里有什么產品,會給你什么樣的驚喜。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特別是小孩子。奧特曼卡片還帶有對戰游戲功能,更容易讓人上癮。
正因如此,生產盲盒的廠家賺了個盆滿缽滿。被稱為盲盒第一股的泡泡瑪特近日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盤中市值一度高達上千億港元,銷售好,業績高,市場看好。盲盒作為一種現象級營銷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
從產品營銷的角度看,采取某種手段激發人們的購買欲,這沒有錯。比如奧斯曼卡牌,在接到家長投訴后,寧波當地市場監督部門人員檢查了相關產品,表示產品本身沒有問題,進貨渠道也沒有問題,售價也沒有問題。在包裝盒上,甚至有“熱愛學習,合理消費,切勿沉迷”等提醒字眼。
即便如此,對這些流行在學校周邊商店的盲盒產品,仍感不妥。這種營銷手段針對成年人,可能沒啥毛病,但面向未成年人,卻很成問題。成年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未成年人本身缺乏自控力,是需要保護的對象。以盲盒激發成年人的好奇心,讓其買上癮,頂多被人說是盲目消費;而換作未成年人,這可以說是一種誘導消費。
固然,法律在這方面沒有具體規范,但想必廠家、商家自己心里明白,這其實是在打擦邊球。這類盲盒,既有游戲的成分,還有一點博彩的色彩,對未成年人無疑具有一定負面影響。有家長直指商家是“昧著良心賺錢”,不能說毫無道理。關鍵一點,就是它利用和放大了人性的弱點,未成年人根本無力招架。
針對校門口售賣的那些盲盒,有關部門恐怕應該有個說法。至于家長,需要對此多留心,加強跟孩子溝通,讓孩子了解這些產品的營銷模式及壞處。當然,管住自己的孩子,可能比訴諸有些管理部門要來得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