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北京順義新增一例新冠肺炎無癥狀患者,為男性。據悉,他因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12月22日在順義區(qū)進行新冠肺炎核酸檢測,次日,核酸檢測報告為陽性。關于此事,網友們熱議較多的一個話題是:34歲了為何還要考研?
從《瀟湘晨報》微信公眾號推文中發(fā)布的投票情況來看,確實有一小部分網友認為,30歲以后考研是有點晚了。然而,筆者認為不論年齡大小,進取之心都應該得到肯定。
首先,年齡的大小,從來就不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應該懷有進取之心的標準。在筆者看來,沒有進取心之人即使只有20歲,也是得過且過,不知追求何物;而有進取心之人,就算到了五十知天命的年紀,亦能滿懷壯志,吟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況且,34歲而是正值奮斗的好時候。古人認為,三十而立,三十之后進入了成就一番事業(yè)的中年,四十仍為壯年。根據發(fā)展心理學的劃分,30歲至50歲屬于中年期。另據報道,2020年聯合國世界衛(wèi)生組織經過對全球人體素質和平均壽命進行測定,對年齡劃分標準作出了新的規(guī)定,該規(guī)定將人的一生分為五個年齡段,其中18歲至65歲屬于青年人范疇。
我們既然能贊揚65歲的朱宏伸老先生退休后順利考取浙江工業(yè)大學法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亦能佩服75歲的李啟君老奶奶從2015年開始參加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為何不能肯定、不能支持這位年青的有志之士的求學、進取之心呢?
現如今,學歷依舊是大多數人在求職、升職過程中的一道門檻。許多崗位招聘之時就寫明了對學歷的要求,學歷也是不少單位升職評比時的隱性衡量指標,社會上仍然存在著或隱或現的“學歷情結”。據悉,這位34歲的男子,每天通勤50公里,周末帶娃上早教班,但還打算考研,這說明,他必定是在衡量了諸多現實因素后做出的選擇,是為個人、為家庭謀求更好發(fā)展的進取之舉。部分網友豈能輕率地因年齡而質疑他的行為呢?
年齡不應成為一個人進取道路上的束縛,只要有理想、有追求,什么時候都可以開始,什么時候都不算晚。筆者不敢茍同“什么樣的年紀做什么樣的事”這句話,大多數人在某個年齡段做了某件事,并不等同于處于該年齡段的人就都應該做這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