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滬蘇通鐵路的正式開通運營,上海與江蘇南通及蘇北地區的時空距離又進一步縮短。
“以后回家再也不用堵八個小時了。”看到上海至蘇州至南通鐵路(下稱“滬蘇通鐵路”)7月1日正式開通的消息后,上海白領王小姐在朋友圈感慨。她告訴記者,對于已經定居上海但父母仍在南通的上班族來說,鐵路開通讓他們當天往返南通成為可能。她說,以前節假日回家開車最少得四五個小時,最夸張時還開過八個小時。“為了避免擁堵,每次回家我都會提前一天請假,現在回家只需要一個多小時,以后每個周末都可以帶小朋友回去看外公外婆。”
像王小姐這樣常年往返于上海、南通的上班族不在少數。記者查閱鐵路12306發現,此前,從上海到南通加上換乘需要4個多小時,而現在,由于不需要再繞道南京,從上海虹橋站到南通最快的一趟車只需要1小時10分,讓南通和上海間的鐵路出行實現“曲線變直線”。

貫通沿海通道重要組成
滬蘇通鐵路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沿海通道,也是京滬第二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線路北起江蘇省南通市,從既有南京至啟東鐵路趙甸站引出,經南通市通州區,向南跨越長江,經江蘇省蘇州市的張家港、常熟、太倉市,終到上海市嘉定區,全長143公里,設計時速200公里。全線設趙甸、南通西、張家港北、張家港、常熟、太倉港、太倉、太倉南、安亭西9個車站。
滬蘇通鐵路同時也是今年江蘇省、上海市開通運營的第一條鐵路。
來源:上海鐵路局
滬蘇通鐵路的開通讓上海虹橋至泰州、揚州最快運行時間分別為1小時48分鐘、2小時22分鐘,上海虹橋至太倉、常熟、張家港最快運行時間分別為32分鐘、48分鐘、53分鐘。
除了縮短出行時間,滬蘇通鐵路還進一步提高了鐵路過江通道的運輸能力,完善了長三角地區鐵路網布局和區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長期以來,受制于長江天塹阻隔,蘇中南通、泰州、揚州等江北城市坐火車去往江南需要通過南京中轉,十分不便,蘇中、蘇北地區居民也一直期待修建一條跨江鐵路。滬蘇通鐵路開通運營后,沿線城市居民乘高鐵就可直達上海、杭州、廣州、深圳等地,南通“向南不通”的難題終于解決。
不僅蘇中受益,蘇州所轄的蘇南三地張家港、常熟、太倉也將終結“地無寸鐵”的歷史。此外,伴隨著今年年底鹽通鐵路的開通運營,蘇北、蘇中與上海、浙江之間將形成一條便捷的沿海鐵路通道。
比便捷沿線居民出行、完善長三角鐵路網布局意義更大的,是滬蘇通鐵路對沿海通道的貫通作用。
沿海通道,不僅是我國鐵路網絡“八縱”之首,更是鐵路網絡中的一條“命脈”。根據我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構建“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沿海通道是主通道之一。這條沿海通道從東北大連、秦皇島一直貫通到南方的廣東、廣西,貫穿了我國東部沿海的多個城市群,包括京津冀、遼中南、山東半島、長三角、海峽西岸、珠三角等。
滬蘇通鐵路建設單位、滬寧城際鐵路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長潘成杰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滬蘇通鐵路開通后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把我國的沿海通道打通了。“作為沿海鐵路通道的一部分,它開通之后,整個沿海大通道就會被貫通起來。另外,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也可以緩解交通運輸能力緊張的局面,比如公路方面能分流蘇通大橋。”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中,交通是先導。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交通一旦在一個城市貫通,對該城市、區域的城市功能、產業布局以及人口導入都會有很大的改善。 滬蘇通鐵路的開通,不僅將長三角一些關鍵節點城市納入到我國的高鐵網絡中,更將沿海多個城市群貫通起來,能夠增強上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推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
來源:上海鐵路局
長三角軌交一體化提速
鐵路承載著經濟“輸血”的重任,也是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隨著長三角一體化進入新階段,軌道建設也進一步提速。
目前,長三角織線成網的鐵路,像粗壯血管與全國鐵路干線網絡互聯貫通,“同城化”效應不斷擴大:域內除舟山外的地級市全部開行動車,長三角區域內城市群融入“半小時至3小時經濟圈”,至北京、天津、西安等大城市間實現1000公里內5小時到達,2000公里內8小時到達。根據規劃,到2025年,長三角鐵路網密度達到507公里/萬平方公里。
6月以來,長三角多條線路迎來開工運營:6月5日,橫穿長三角示范區的滬蘇湖鐵路開工;6月12日,鹽通高鐵開始全線鋪軌,預計今年底開通,屆時鹽城也將快速通達上海;6月28日,商合杭高鐵合湖段首發復興號動車組列車正點抵達杭州東站......
上海鐵路局表示,2019年,上海局集團公司完成基建投資854.12億元,連續4年保持800億元以上,居全國鐵路首位。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的全面實施。預計“十四五”期間, 長三角區域內有22條高鐵、6條普速鐵路、7個改造項目開工建設,總里程達7300公里以上。
滬蘇通鐵路穿過天福濕地 滬杭客專提供
在出行方面,從7月1日零時起,全國鐵路將實施三季度列車運行圖,長三角鐵路編制旅客列車運行線1165對,相比“4·10”調圖增加53對;其中開行動車組列車927.5對,占全部客車開行總數的79.6%,較“4·10”調圖增加60.5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