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觀察 火星探測剛走出“萬里長征第一步”
毫不意外地,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讓中國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7月23日,天問一號成功發射,這場2020年最受期待的中國航天大戲拉開帷幕,迎來國內外鋪天蓋地的報道。面對這些,我們在歡呼興奮之余,還要多一分清醒。
發射成功,只是階段性的成功,剛走完中國火星探測之旅“萬里長征第一步”。后面,我們還有7個月左右的漫漫長征路,還有“剎車”“環繞”“降落”“著陸”等諸多高難度關卡,可以說是“道阻且長”“步步驚心”,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功虧一簣。
幾十年來,全球火星探測成功率不足50%。蘇聯在1960-1988年間進行了近20次探測任務,但沒有一次取得完全成功。20世紀90年代以后,成功率才達到三分之二左右。難度之大,可見一斑。在尚未取得最終成功之前,沉住氣,做一名安靜的“天問”粉絲,多了解一些探火難點、知識點,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火星探測的道路上,我們是后來者。早在20世紀60年代,蘇聯和美國就率先展開了火星探測,至今已過去半個多世紀。后來,日本、歐洲相繼加入這一行列。2013年,就連印度,這個和我們同屬發展中國家行列的鄰居,也發射了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并成功進入火星軌道。
2020年7月,我們第一次嘗試自主飛向火星,計劃一次性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三項火星探測工作。這的確是其他國家第一次實施火星探測任務時未能實現的。不過,在幾十年之后的今天,在擁有科技后發優勢的情況下,中國能這樣做,雖然十分不易,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說到底,在深空探測領域,我們還處在追趕階段。而奮力奔跑,是我們作為后來者一種必要的姿態。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立項于2016年,從2014年前期研制算起,至今也不過6年時間。這2000多天的艱辛鏖戰,不少年輕的航天人黑發熬成了白發,“少年”變成了“大叔”,曾經的滿頭密發如今稀疏見頂。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也沒能阻擋他們前往發射一線奮戰的腳步。之所以這么拼,就是要把中國曾經失去的時間,給搶回來!
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之際,美國這個老牌的探火強國,已經將目光鎖定“載人登火”,近期即將發射的毅力號正是在為此探路。我們在努力奔跑的同時,別人也沒有停下腳步。
古人有云:“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正視差距,我們才不會妄自尊大,追求卓越,我們才不會妄自菲薄。置身于這樣的歷史坐標系之中,再來審視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或許更有助于中國航天行穩致遠。
那么,究竟該如何看待這次任務的意義?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曾被問到類似問題,他的回答出人意料地“短”:“我們去火星干什么?首先解決到達能力,中國人在宇宙當中的腳步,邁得越遠越好!”
此前,中國人的空間探測范圍,局限在地球及其所屬天然衛星——月球附近,盡管我們發射了幾百顆人造衛星到地球軌道上,“嫦娥”“玉兔”也兩次造訪月球,但所涉之地,仍跨不出距離地球幾十萬公里的范圍。外面的世界怎么樣?那些和地球一樣“地位”的行星——比如火星,究竟有沒有水,有沒有生命?我們只能從他國幾十年前就已探測到的“公開成果”里去認識。
世界那么大,誰都想去看看,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實現這一點。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曾打過一個比喻,令人印象深刻:“宇宙就是片海洋,月亮就是釣魚島,火星就是黃巖島,我們現在能去我們不去,后人要怪我們。別人去了,別人占下來了,你再想去都去不了。”
如今,中國有了自己的火星探測器,這開啟的不只是中國人首次火星探測之旅,以此為起點,我們還邁出行星探測、實現“攬星九天”夢想的第一步,給全人類認識這顆紅色星球、認識地球、認識宇宙貢獻中國智慧。
更為重要的是,這必將在國內掀起一陣“火星熱”,吸引更多00后、10后“睜大眼睛”,夢想并執著于成為“火星移民的一代”“仰望星空的一代”。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星空的人,才有希望。
現在,天問一號正在奔向火星的道路上。這條路上,有過半的人類探測器折戟沉沙,而成功者則為人類展現了奇異多姿的火星畫卷。期待,來自中國的火星使者是下一個成功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