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原計劃,林肖今年秋天將第一次遠赴美國展開全新的留學生活。然而,疫情讓求學目的地不得不從美國的厄巴納-香檳改成了浙江海寧。
作為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IUC)的大一新生,林肖在學校的建議下,選擇進入浙江大學UIUC聯合學院展開第一個學期的學習生涯。該學院位于海寧市,是浙江大學與伊利諾伊大學共同出資開辦的中外合作二級學院。而在該學院臨時過渡一個學期,是UIUC專為中國的大一新生提供的變通選擇。
而趙楠從美國回到蘇州,已經快5個月了。“疫情打亂了我的學習計劃。”原本應在今年秋天進入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就讀本科三年級的趙楠,為了躲避新冠肺炎疫情匆忙回到國內,接下來仍將因為疫情無法如期赴美國繼續學業。
他所在的學校定于9月30日開學,也已向學生發了通知,明確接下來的一個學期將全部以網課形式授課。趙楠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即使現在赴美航班更多更便利了,也會因為對當地疫情管控的顧慮而推遲啟程時間。
一定程度上,回不去的美國大學,為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爭取到了更多的時間和熱度。
中外合作項目增加
上海紐約大學的GoLocal項目是為疫情定制的。上海紐約大學官方表示,2020年秋季學期,學校將迎接來自紐約大學和紐大阿布扎比校園的約2300名中國籍本科生和800名中國籍研究生。他們將與約1700名上紐大學生一同在上海的校園里學習。

GoLocal項目的發起方紐約大學在官網上宣布,符合條件的國際學生可以選擇在紐約大學全球共16個校區就近入學。對于中國留學生來說,可以選擇紐約大學上海校區展開相關課程。
成立于2012年的上海紐約大學,是由華東師范大學和紐約大學合作創辦的中國第一所中美合辦研究型大學,也是紐約大學全球體系中具有學位授予資格的三大校園之一。
根據上海紐約大學的說法,鑒于上海的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上紐大擴展校園和世紀大道校園的大部分課程將在線下課堂開展。參加GoLocal項目的學生仍可以參加母校園開設的線上課程。擴展校園的部分課程或將充分利用“上海紐約大學數字教學工具包”,以線上或“線上+線下”混合模式開展教學。
與此同時,美國杜克大學也給留學生發送郵件稱,考慮到今年將有一部分學生因簽證或旅行限制等原因無法按時返回校園,建議這類留學生可前往昆山杜克大學就讀2020秋季課程。
昆山杜克大學由美國杜克大學和中國武漢大學合作創辦。根據昆山杜克大學官網的信息,昆山校區將在2020年秋季學期展開線下授課,開學時間定在8月28日,預計將有多達80名無法赴美學習的杜克大學中國本科留學生以及少數其他地區的留學生加入其中。
除了上述中外合作辦學,康奈爾大學也發布了StudyAway項目,允許由疫情導致無法返校的中國留學生(中國公民和中國綠卡持有者),可以申請進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農業大學、首都師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香港城市大學和東華大學這8所國內名校選擇線下課程的學習,享受這些學校的設施和服務進行課外活動,同時也不耽誤康奈爾大學的線上課程。

雪城大學也專門為在中國大陸的學生定制了雪城大學上海項目。根據雪城大學的官網,該項目與國際教育交流委員會(CIEE)合作,為中國大陸學生提供在海華東師范大學學習的機會。該項目的最終形式取決于招生人數,并接受中國公共衛生官員的指導。
除此之外,還有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羅格斯大學、理海大學(LehighUniversity)等多所美國高校為今年秋季新入學的中國留學生提供在國內合作高校短期入讀的機會。多數教學方案均為本校線上授課加國內合作高校線下面授的混合模式。
趙楠表示,自己所在的學校目前沒有提供他們在國內高校入學的機會,但如果有,會愿意申請。從3月回國后,他就一直在家上美國學校的線上課。他坦言,線上聽課很挑戰理解能力,如果是面對面上課,老師的講解會更容易理解一些。
讓他擔憂的還有,網絡情況對于上網課質量的影響。“希望在國內訪問學校網站的速度可以更快一些,有的時候登錄就要搞半天。因為網絡原因影響上課也已經發生好幾次了。”他忍不住這樣吐槽。
資深美國名校保讀項目規劃師賴小苗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對于已經入學的美國本科生來說,都有自己的賬號登錄學校網課系統,逐項完成即可,“有的是要和老師視頻完成,有的是作業、小組討論,全部都能在自己的系統里進行”。
但她也不否認,全部改為線上上課的模式,讓學生能享受到的線下資源更少了。這也是學校方面把學費打折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學生總是宅在家中上課,對于學習質量和心理發展,都可能存在不利因素。
這是國內高校為這些回不去的留學生提供線下學習場地的意義所在,也為中外合作辦學以及中國境內的國際教育提供了發展契機。
近年來,中外合作辦學發展迅速,辦學模式趨于多樣化。目前,經教育部和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批通過且在辦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共計2200余個,包括本科以上機構和項目近1200個。
7月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發揮服務貿易對穩外貿穩外資的作用。結合區域發展戰略,將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擴大到全國21個省份部分地區,圍繞拓寬開放領域、提升便利水平進行改革探索,包括發展跨境商業醫療保險、推進中外合作辦學、擴大技術進出口經營者資格范圍、在常態化防控下加強旅游和體育國際合作等,促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留學中介生意驟減
不用出國門的中外合作辦學和國際教育越來越受關注的另一面,是赴美留學中介的生意驟減。
“今年以來,大部分家長和學生都以疫情為理由,表示不想去美國了。改變計劃的人很多。”在賴小苗看來,行業未來面臨不確定性。
從事留美服務16年的美國愛與思學院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劉震表示,他所在的留學中介服務機構今年以來的業務量同比去年下降了九成,不得不裁掉了三分之二的員工。
“我們現在主要給在美國的高中生和本科生提供學術、生活和就業指導上的服務,來維持我們的收入。”根據他的觀察,如果只做留學中介的傳統機構,應該十有八九都倒閉了。
用賴小苗的話來說,家長們不愿意花錢買不確定的事。在她接觸的案例中,有機會轉體制內接受教育的都已做好了轉體制內的打算。但大多數家庭,由于從小到大就為孩子規劃了“沖著北美教育體系去的”升學路徑,回歸體制內參加高考并沒有優勢,因此臨時轉向絕非易事。
美國一直以來是中國留學生最青睞的目的地。美國國際教育協會發布的《2019美國門戶開放報告》顯示,2018-2019年度,中國在美留學生占美國國際留學生總數的33.7%,達近37萬人次,位居榜首。

與此同時,中國在美留學生數量的增長率,則在過去的10年里持續縮小:2018-2019年度的增長率,已從2009-2010年的29.9%一路下跌到了1.7%。
美國國內疫情及種族沖突以及中美關系等不確定性的加劇,讓英國留學教育趁勢而上。部分英國高校甚至正在計劃“包機”接回留學生。
新東方前途出國聯合多家機構共同發布的《2020年中國留學白皮書》稱,今年英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中國學生的“首選留學目的國”。
國際教育數據平臺宜校網創始人肖經棟表示,此次疫情對美國留學市場的影響大過英國,其中一個原因在于,疫情導致經濟低迷、失業率高企,家庭收入普遍下降,這讓能夠支付得起留學費用的家庭數量有所減少。對比來說,由于申請準備的復雜性和本科學制存在差別,綜合學費和生活成本,英國本科留學的費用一般只有美國的一半。
不過,經濟因素之外,中美關系波動帶給留學和就業的影響,仍然是中國留學生和家長最大的顧慮所在。
根據劉震的觀察,中國學生和家長對于留美態度的變化并非今年才出現,轉變起始于2018年的中美貿易摩擦。從那時起,就陸續有家長向他表示過擔憂,擔心自己的孩子未來在美國的學習和就業會否受到不利影響。
在7月31日的全球名校長論壇上,上海紐約大學創校校長俞立中表示,疫情會在近期內影響出國學習,但學生流動、出國留學的趨勢不會有大的變化。
全球高等教育分析機構QS(QuacquarelliSymonds)近期發布的《新冠疫情如何影響全球留學生》則顯示,47%的受訪者打算推遲留學,但是僅7%的受訪者不再想出國留學,中國留學生決定放棄留學的更是僅占4%。該報告基于對全球3萬多名準留學生進行的調研。
對趙楠來說,疫情打亂了自己的留學計劃,但在就業上,自己的想法倒是一直沒有改變過——畢業后就會回國工作。近幾年的數據顯示,這也是近八成中國留學生的選擇。
(應被采訪者要求,林肖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