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日,《廣東省城鄉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西安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等條例正式實施,標志著各地垃圾分類“再下一城”。
在2019年全面啟動之后,2020年已進入垃圾分類的“大推廣時期”。2020年12月10日,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召開的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上,宣布46個重點城市已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系統。
除了重點城市之外,全國其他城市在垃圾分類上的推進速度不一,但很多地級市也已經啟動垃圾分類的宣傳和配套工作。
“2020年上半年,各地垃圾分類工作受到疫情的一定影響,一方面是因為基礎設施無法開工建設,另一方面在公眾宣教活動上的頻次減緩了很多。”環境產業運營發展智庫高級分析師晏磊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但是,2020年下半年整個進度又重新調整了回來,一些城市比如深圳在垃圾分類的規章制度上有諸多進展,廣州在垃圾分類的末端建設上也取得較快的進度。”
目前來看,上海、寧波、廣州、深圳等城市在垃圾分類的推進上走在前列,很多城市也提出了自身的目標。
2020年12月23日,針對《廣東省城鄉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廣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劉瑋表示,廣州、深圳作為國家率先實施垃圾分類的重點城市,對標世界一流灣區先進水平。

重點城市率先推進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9年,全國城市清運垃圾的總量達到了24206.2萬噸,以全國總人口計算,平均每人每年的垃圾清運量為0.173噸。這一數據正在逐年增長,2015年為19141.9萬噸,2015年到2019年漲幅達到26.46%。
在這背后,既有我國城市垃圾清運體系的逐步完善,也有中國人生活方式改變,如快遞、外賣等帶來的垃圾增量。整體來看,城市垃圾清運體系越完善、生活水平越富裕的地方,垃圾清運量越多。
數據顯示,北京與上海是人均垃圾清運量最多的兩地,2019年,北京清運總量為1011.2萬噸,以常住人口計算,單人單日垃圾清運量1.29千克;上海清運總量750.6萬噸,以常住人口計算,單人單日垃圾清運量0.85千克。
不過,如果從31省區市的清運總量上看,廣東是最多的地區。2019年,廣東省城市生活垃圾清運與處理總量達到了3347.3萬噸,占全國24206.2萬噸總量的13.8%。較為發達的一些地區如江蘇、浙江、山東等地,清運量也超過1500萬噸。
為此,垃圾分類的重要性正逐步升級,也在我國各城市快速落地。
根據此前的日程表,2019年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到2020年年底46個重點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2025年年底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上述住建部的會議提出,目前,全國46個重點城市已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系統,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基本全覆蓋,分類運輸體系基本建成,分類處理能力明顯增強,垃圾回收利用率不斷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習慣加快養成。
比如,廣州此前表示,目前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參與率分別達到99.1%、95.5%。
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薛濤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國2020年修訂了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明確國家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除46大重點城市之外,2020年其他城市也在逐步推行垃圾分類。
“目前來看,上海、寧波、廣深等城市在垃圾分類的推進上比較好,幾個城市各有特色,采取的路徑也不同。”他表示,“比如前端的垃圾分類的強制、細致和普及程度,上海做得較好,導致分出的垃圾純凈度較高,廣州、寧波在后端大型垃圾廠的建設上做得較為突出,深圳則是利用更多分散的途徑來解決垃圾問題。”薛濤表示。
比如,上海的數據顯示,與2019年相比,上海2020年1月-11月可回收物回收量6198噸/日,增長53%;有害垃圾分出量2.6噸/日,增加3.3倍;濕垃圾分出量9428噸/日,增長27%;干垃圾處置量14178噸/日,下降20%。
資源化利用待破局
“據我了解,目前重點城市在垃圾分類上,重點抓的是設施和體系建設,包括收運體系、餐廚垃圾,包括末端的處理垃圾的體系,進度正在不斷推進。”晏磊表示。
事實上,目前中國各大城市在垃圾后端處理能力上在不斷提升。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逐年提升,2019年已經達到了99.2%。在這背后,是各地不斷的建設垃圾處理設施。
以廣東省為例,“十三五”以來,廣東新建成生活垃圾處理設施99座,新增處理能力9.4萬噸/日,占現有處理能力的63%,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從90.06%提升到99.95%,焚燒處理能力占比從34.41%提升到66.78%。
而廣州的數據顯示,目前廣州已設置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位約1.8萬個,配置1.6萬座垃圾中轉站,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9.7%。目前建成5座資源熱力電廠和3座餐廚垃圾處理廠,形成了“焚燒為主、生化為輔、填埋兜底”的垃圾處理格局。
晏磊表示,數據顯示,從全國各大城市垃圾焚燒廠的煙氣排放控制上看,廣深的排放能力控制在珠三角最佳,在全國也表現優秀。
然而,垃圾資源化利用仍然面臨困境。
一位專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垃圾分類最大的問題就是,很多垃圾的回收價值過低,因此各大城市還很難打通垃圾分類的全鏈條環節。
薛濤表示,從垃圾分類的資金和人力投入上看,我國各大城市已經較高,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可持續。“現在垃圾分類很多都靠著財政補貼來維持,這些財政補貼是否能一直持續,效益在哪里?另外從整個資源循環利用來看,垃圾分類之后,利用的效率如何,有沒有一個評估?如果分類之后,可利用垃圾最后也仍然進行焚燒發電,資源循環利用比例沒有提升,那么和分離前的效果類似。”
從2020年來看,薛濤指出,最為紅火的垃圾分類市場是有機垃圾的處理處置市場。另外,可以展望的市場是前端的低成本智能垃圾分選市場,以及可回收物的回收市場。“現在很多可回收物的價值不高,導致很難循環,比如塑料、衣服的循環價值很低,這時候就需要技術突破,使回收物的價值進一步被挖掘出來。”
因此,為應對垃圾清運量逐年上升的局面,需要垃圾前端減量和后端分類相結合。以廣東為例,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余建紅在廣東垃圾分類發布會上指出,廣東新的條例,增加了“源頭減量”專章,鼓勵使用可再利用、可再生、可降解等有利于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產品,減少生活垃圾的產生量,從源頭避免“垃圾圍城”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