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的紀錄片《后疫情時代》引發中日網友熱議,并被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點贊。華春瑩表示,該片真實記錄了中國在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中方對竹內亮導演不帶偏見地、真實地記錄中國走過的這段非凡歷程表示贊賞。
竹內亮,日籍紀錄片導演,現居江蘇省南京市。原在日本紀錄片制作公司工作,拍過很多NHK電視臺的紀錄片。2010年從日本來到中國拍攝《長江天地大紀行》,2013年來到南京拍攝《我住在這里的理由》,2020年拍攝《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2021年發布《后疫情時代》,在國內外各類媒體平臺上獲得極高的關注。
真實是我的原則
想把中國的新事物分享給海外觀眾
2020年,因拍攝《南京抗疫故事》和《好久不見,武漢》,竹內亮在中國“走紅”。《好久不見,武漢》上架視頻網站后不到兩天,迅速獲得數千萬點擊量和數十萬轉發,在海外媒體也得到熱烈反響。

竹內亮被粉絲們親切地稱為“亮叔”。當被問及為什么喜歡竹內亮的作品,“真實”是粉絲們口中的高頻詞。談到自己的創作思路,竹內亮表示,真實是作為紀錄片導演的本能。竹內亮將自己制作的紀錄片戲謔地稱為“三無產品”,即無臺本、無套路、無資金。在這些紀錄片中,他自掏腰包、自己出鏡,陪著一個個采訪對象品嘗美食、逛景點、聊天,不刻意煽情,只客觀記錄。
竹內亮對于真實的堅持,也收到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的稱贊:“我們對竹內亮導演不帶偏見、真實地記錄中國走過的這段非凡的歷程表示贊賞,這個世界太需要有人像竹內亮導演這樣去傳遞真實的情況和真實的情感。”
解開外國人的疑惑
為什么中國被預測為唯一正增長經濟體
2020年1月1日,竹內亮執導的紀錄片《后疫情時代》上線。該片受到中日觀眾歡迎,并登上日本雅虎首頁。很多日本觀眾最驚訝的是中國良好的防疫情況和無人化技術的快速發展。竹內亮在片中沒戴口罩,日本人覺得“奇怪”,羨慕他可以自由活動,到處拍攝。

《后疫情時代》的主題是“逆勢爆發”,竹內亮想通過鏡頭,解開外國人心中的疑惑,為什么在疫情期間,中國被預測會成為2020年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在紀錄片中,竹內亮通過自己的視角,將“一邊把病毒控制好,一邊推動經濟發展狀態”的中國真實地展示在世界面前。
這次拍攝通過在社交網絡上募集了一些在逆境中迅速發展的企業,節目組走訪了多個城市,有蘇州、杭州、北京、金華義烏、南京、武漢等,探訪這些城市的企業和個人,在“后疫情時代”這個節點上,如何做到疫情防控和經濟復蘇,都做了什么樣的探索和應對。
疫情暴發初期,中日民眾互相幫助,兩國之間“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友誼讓人感動。這一年中日關系發生了一些變化,西方媒體的涉華報道有時缺乏客觀性。
面對有人質疑這部新作的內容真實性,竹內亮稱,不管評價正面還是負面,自己會繼續做下去,因為“沒有人說話的話,會永遠被誤解”。在他看來,日本年輕人特別是大城市的年輕人對中國非常有興趣。
“非典型日本人”在中國
在“拍不膩”的中國找到活著的感覺
7年前,竹內亮攜妻兒從日本移居南京,以獨特的形式創作“非典型紀錄片”。5年里他幾乎走遍了中國,堅持每周一更,拍攝住在中國的日本人以及住在日本的中國人,記錄下一個活著的中國、百種不設限的人生。
一個日本導演,為何要長居南京、記錄中國?看起來似乎不經意、很隨意的紀錄片,為何能感動萬千網友?
“我特別喜歡拍中國人,他們在鏡頭面前最真實,最有意思。”竹內亮自認是個“非典型日本人”,“日本人做什么都講究不麻煩別人,這挺好的,但也很難成為朋友。我最喜歡麻煩別人,蹭吃蹭喝。”

5年前他認為,“有這么多中國導演在拍中國人,觀眾為什么要看一個日本導演拍中國人?”現在,他終于發現,“原來中國觀眾愿意看我拍中國人,也認可我拍的是真實的。”除了《我住在這里的理由》堅持每周一更,他的鏡頭也開始移向大涼山里的學校、南京高考送考現場,淘寶造物節里的寵物服裝、液體便當等新潮事物。
竹內亮回日本老家探親,日本的親戚無法理解他現在的工作,他也無法理解對方如何忍受十幾年一成不變的生活。在日本拍攝紀錄片十余年,他“拍膩了”,但在中國每天都有新的東西,拍了7年還是拍不夠。
(大眾網·海報新聞編輯 孫華飛 綜合新華網、央視新聞、環球網、長江日報、新浪微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