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長三角地區寒潮來襲,安徽、江蘇等地14家火電廠出現電煤告急、庫存量不足情況。為了緩解電廠燃“煤”之急,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周密部署,制定電煤運輸方案,全力搶運兩淮等地煤炭,保障各大電廠正常發電。
去年12月份以來,安徽、江蘇等地迎來寒潮,最低氣溫降至零下十幾度。保障冬季供暖,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面對電煤告急、庫存不足的緊張局面,鐵路部門精準組織,全力搶運。如果說,最強寒潮,所宣泄的是大自然的無情冷漠,那么心系百姓爭分奪秒的鐵路人,書寫的就是大愛無疆的人間真情、彪炳的是舍我其誰的不凡擔當。
鐵路運載能力大,運輸成本低,受天氣、自然條件影響小,一直是我國煤炭運輸的主要運輸方式。隨著我國路網輻射范圍的不斷增廣,專列的不斷增多,鐵路貨物運輸能力進一步提升,特別是實施了“公轉鐵”運輸政策后,優勢更加明顯。如今,為了回應社會需求和群眾期盼,長三角鐵路部門日均裝車超過3000輛,較日常運輸計劃增加1倍。僅37天時間,已搶運煤炭逾736.3萬噸,不僅保障了廠礦企業的正常生產,也源源不斷地為人民群眾輸送著冬日暖流。
哪里有人民的需求,哪里就會有鐵路部門的呼應。作為交通運輸的重要載體,鐵路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今鐵路改革發展逐步推向市場化管理,但對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絲毫不動搖,絲毫不降低標準。主動對接市場需求,優化車流徑路,強化港口接駁……一列列火車滿載的不僅僅是煤炭,更寄托著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鐵路部門的那份責任與擔當亦如冬日暖陽般,讓這個冬天因此不再寒冷。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在為民服務的道路上,鐵路、公路、海運等交通運輸部門都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打造出互利共贏、優勢互補的“大交通”格局。期待,多方攜手,讓服務與需求同頻共振,共解燃“煤”之急,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好城市供暖,不斷提升民生幸福指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