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歲末,各項考核評比如期而至。而基層一些奇葩考核成為形式主義新變種。
據新華每日電訊報道,西部某地教育部門下發給學校的年終考核清單上,足足有近百項考核內容。臨近期末,老師本該將主要精力放在幫學生復習上,可為準備迎檢,不得不耗費大量精力寫材料。最不可思議的是當地教育部門新增的考核方式,明確要求觀看學校制作的5到10分鐘專題片,以掌握學校“互聯網+教育”工作應用水平。“做一個5分鐘的專題片至少得1萬多元,學校哪有這個錢?有這個必要嗎?而且我想不明白,這和‘互聯網+教育’到底有什么關系?”
年終考核,意義在于科學、精準地評價階段性工作業績,既是對全年工作成果的檢驗,也是對員工一年工作成績的檢視。然而,近年來在一些地方年終考核走樣變味,形式主義之風非但沒有得到遏制,反而出現了新變種,讓基層工作者苦不堪言。基層工作者們呼吁年終減負,并非排斥年終考核,也不是嫌麻煩,而是希望年終考核別流于形式主義,更不能每年花樣翻新給形式主義層層加碼,而是能多些實打實的干貨,真正成為日常工作的助推器。
以報道提及的教育系統為例,學校的工作重點,自然是教書育人。在本來工作壓力就加大的期末階段,老師們被迫寫大量總結材料、開各種與教學無關的會議、搞家訪現場拍照等花架子,必然影響教學。再說,年終總結文字足夠表達,卻被要求制作專題片,實在勞民傷財。這是披上了創新外衣的、不折不扣的形式主義,不僅增加了基層工作負擔,更嚴重影響正常工作。
年終考核,目的在于掌握真實工作情況、總結經驗教訓,對下年制訂工作思路和工作計劃有所幫助。因此,不能背離初衷,最重要的是不能脫離實際,不能凌駕于正常工作秩序之上,更不能只顧“留痕”,不重實績。奇葩考核,不僅給年底工作添亂、讓基層增負,更有可能滋長基層只應付檢查、不顧日常工作及長遠發展的急功近利思想。
年終考核必須警惕形式主義之風,更要警惕形式主義的新變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