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脫發逐漸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為了維護形象,有人購買防脫洗發水、生發液等產品,有人選擇戴假發,有人選擇植發,由此帶動“脫發經濟”崛起。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假發、植發等行業存在不少亂象,使用不當不僅沒效果,還可能危害健康。
“頭頂生意”從來沒像今天這樣如此惹眼。來自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已經有超過2.5億人正飽受脫發的困擾,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脫發,其中,脫發年輕化趨勢日益明顯,大批90后甚至00后已經加入到脫發陣營中來。與父輩相比,年輕人更容易為脫發所困擾,也直接造成了“脫發經濟”崛起。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9年期間,植發行業市場規模由57億元躍升到163億元。
與龐大的需求相比,市場顯然沒有做好準備。就最簡單的假發來說,政策尚未進行強制規定,產品等級也沒有劃定標準,大部分假發都是比較低端的貼牌模式,低成本、高售價是其主要特點;作為日用品的防脫洗發水、生發液等產品,普遍進行夸大宣傳,明示或暗示具有醫療作用,但往往無法證明其效果,消費者也難以維護合法權益;再就是遍地開花的微針、3D植發等植發機構,深陷黑作坊、無資質困擾。此前有媒體曝光了“植發三天速成班”,一些學員練習兩小時就拿患者“實操植發”,消費者敢把頭頂交給他們嗎?
值得注意的是,“脫發經濟”也在制造恐慌和焦慮。打開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以“脫發”為梗的段子司空見慣,在切中年輕人心理的同時,也讓它被一些企業悄悄盯上了。在許多自媒體文章、視頻乃至新聞報道背后,我們隱約能看見某個產品或機構的影子;打開搜索引擎輸入“脫發”,滿滿當當的商業廣告為醫美機構“拉人頭”;當你在手機中無意敲下“脫發”,購物平臺和社交廣告馬上對你發動精準營銷……誘導鼓動式的營銷方式,疊加層出不窮的供應問題,放大了市場的良莠不齊,也呼喚相關部門跟進治理。
不加節制的商業化必將導致問題叢生,及時跟進監管正是為了實現行業更好發展。針對“脫發經濟”種種亂象,相關部門必須強化源頭治理思維,根據行業特點、市場需求,制定和實施相應的規范和標準,引導假發產品規范生產,督促洗發水、生發液等規范營銷。要進一步明確定義醫美行業的醫療性質,嚴格執業醫師資格和外科整形資質,確保植發業務安全無憂。如此,“脫發經濟”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行業蛋糕才會越做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