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春節臨近,是否回家過年是目前“打工人”關注的焦點。從近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哪些地方是節前人口主要流出地和輸入地呢?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了各地數據發現,節前,珠三角,長三角的上海、浙江,京津冀城市群中的京津,以及中西部的鄭州、成都等地都將成為人口的主要流出地,這些地方的城市空城指數較高;流入地則主要集中在河南、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廣西等中西部人口較大的省份。
而為了疫情防控,當前多地都提出“非必要不返鄉,留在務工地過年”的倡議。
預計這些省市節前人口流出多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當前人口凈流入最多的10個城市分別是上海、深圳、北京、東莞、廣州、天津、佛山、蘇州、寧波和杭州,全部來自三個經濟圈,包括珠三角4個、長三角4個、京津冀2個。

其中,珠三角面臨的人口流動壓力最大。首先,在凈流入前五名的城市中,珠三角就占了三個,不僅有廣深兩大一線城市,還有東莞這樣的世界工廠,制造業大市佛山則排名第七。此外,深圳、東莞還都是外來常住人口遠超戶籍人口的城市。
其次,由于珠三角城市的戶籍門檻大幅放寬,即便是戶籍人口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是近年來才落戶的,這部分群體在春節期間也有較大的返鄉需求。
再次,珠三角的流動人口中,省際流動比例最高,這無形中也增加了春運交通和疫情防控的壓力。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2016年珠三角凈流入人口為2647.97萬人,占常住人口的44.14%。從流動人口來源來看,珠三角城市群以省際流入為主,2000年和2010年其省際流動人口占總體的65.31%和64.43%,湖南、廣西、湖北、四川、江西占比居前五。
長三角城市群中,上海現有凈流入人口規模達到了958.84萬人,位居全國第一,蘇州凈流入達352萬,位居第八;寧波和杭州凈流入都在240多萬,分列第九和第十。
長三角的流動人口主要來自三省一市內部,比如皖北、蘇北大量務工人員流向上海、蘇南和浙江。此外,長三角的流動人口中,來自蘇浙滬以外28省份的,占比前七位則穩定集中在安徽、河南、四川、江西、貴州、湖北和湖南。
北京是京津冀地區流動人口的主要聚集地,京津冀地區的全部流動人口中,49%左右集中在北京,其中來自京津冀以外地區的流動人口中,超過半數流入北京。
此外,中西部的鄭州、成都、武漢等城市,以及東部的廈門、青島等地也集聚了大量的外來人口,但這些外來人口主要來自省內其他地市,跨省的流動占比較低。
對沿海發達地區來說,當前外貿訂單多,如果外來務工人員能留下過年,也有利于緩解這些地方的用工壓力,同時減輕節后返崗壓力,促進企業和經濟社會穩定發展。
這些省市或將迎來返鄉潮
與上述人口流入省份相反,節前,人口輸出大省將面臨返鄉大潮。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統計了主要省份2018年戶籍人口、常住人口數據差值發現,河南、長江中游、西南是主要的人口流出地,因此將成為春節前最主要的返鄉輸入地。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凈流出是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的差值,在很多省份既有流出人口也有流入人口,因此如果只算流出人口,規模會比凈流出更大。

數據顯示,戶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是人口流出大省,凈流出規模達到1301萬人,人口主要流向北京、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另根據最新發布的數據,河南共有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總數3086萬人,其中省內就業1836萬人,省外轉移1250萬人。
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李甄1月13日介紹,河南將加強省際勞務協作,主動與浙江、廣東、江蘇、福建、北京、上海等重點勞務輸入省份對接,幫助在省外的豫籍農民工落實好加班工資發放、假期加班調休等方面問題,保障員工合法權益,妥善安排好工作、生活,盡可能留在當地、留在企業,在務工地過年生活。
西部的貴州人口凈流出規模位居第二,高達928.63萬人,不過近年來貴州外出人口也在逐漸回流。
四川、安徽和廣西三地的人口凈流出超過了700萬人。
作為西部第一人口大省,《2019年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末,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2482.6萬人,其中省內轉移1368.6萬人,省外輸出1114萬人。
1月11日,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揮部發布了《四川省2021年春節期間農村地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要求加強返鄉人員管理,實行四個全覆蓋;不舉辦壩壩宴,嚴格管控茶館、麻將室。
皖北地區人口密集,工業化和城鎮化率水平低,人口則主要流向合肥以及滬蘇浙發達地區。安徽省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林斐說,皖北以農業生產為主,工業相對比較滯后,因此很多人都選擇外出務工,比如阜陽等地的外出務工比例都在三分之一以上。
日前,皖北人口大縣臨泉縣和阜南縣都發出公開信,建議非必要不返鄉,留在務工地過年。如確需返鄉,返回時要攜帶7日內核酸檢測證明。
緩解候鳥式遷徙需治本
為了降低春節期間疫情防控壓力,目前全國各地都倡議“非必要不返鄉”,多地還因此出臺優惠禮包,包括寧波、蘇州、泉州、廈門海滄、臺州等多地還給留崗外來工發放紅包。
不僅如此,不少企業也放出大招,發放大禮包。日前,廈門寶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按人均5000元標準準備3000萬元鼓勵員工留在當地過年。目前,該公司有80多條生產線開工趕訂單,春節假期不停工,計劃爭取80%的員工留在廈門過年。
東莞一家出口企業老板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當前外貿出口訂單很多,但問題是工人不夠,有些訂單來不及做,所以這幾周都在加班趕工,周末都沒怎么休息。
該企業的員工主要來自湖北、湖南,企業主表示,白領群體、高科技企業員工收入高,可以在城市里買房落戶,孩子和老人也能接到身邊,春節不返鄉可行性較高。但是對一般制造業的工人來說,大多數人的孩子、老人都在老家,因此他們還是比較想回去團聚的。
因此,要緩解春運的候鳥式遷徙,還應該從根本下手。
一方面是要加快中西部經濟發展,讓進城務工人員可以就近就業,縮短遷徙的距離。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近年來產業向中西部轉移,跨省外出務工人員正在減少,很多農民工就近就業。但也不是所有企業都能轉移到中西部,受制于配套、產業鏈等變化,仍有很多企業會留在沿海地區。
另一方面,加快流動人口的市民化尤為關鍵。彭澎分析,中低收入的外來務工人員沒有太多假期,春節回家對他們就顯得特別重要,具有唯一性。此外,他們也沒有太多財力或住房條件把家人接過來過年。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認為,要加快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補短板,從財權、事權對稱的角度,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推動外來務工人員的市民化,減少跨區域的遷徙。
彭澎舉例稱,當前包括佛山、東莞等外來工密集地區都在大力補足住房、醫療等公共服務短板,比如鼓勵大企業建設宿舍、夫妻房等。